标签:
杂谈 |

昨天,随知青联常务副会长陈锡伟到潮南区两英镇拜访知青朋友张伟雄,来到古溪社区,不仅当年广沃的田野不见踪迹,连那座坚如磐石的古溪围村也寻觅不到,到处是厂房林立,广厦千万间。古溪乡多年来享有姚、李、郑、郭、贝、许六个姓氏,乡民依祖制按姓氏及宗族关系聚居围村之内,各家各户都有侨属,上世纪八十年代前,领取藩批侨批是最令人兴奋的事。围村民居以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为基本布局,建筑外形灰暗朴实,轮廓古旧,称为古溪寨。寨筑围墙,寨墙外环绕一清冽溪流,远近闻名。过去,潮南当地就有“天上河溪,地下古溪”的一句俗话。
我们这位知青朋友有三个身份,一是诗社社长,二是区人大代表,三是基督教两英堂负责人。走进他的书房,但见他正在挥毫着墨,好奇询问,这墨宝,竟然是要呈送给古溪岩上的灵显寺的。好生奇怪。古溪乡有一个特色,就是多元化的民俗宗教信仰。这里,本土崇拜的神灵“真君大帝”,和传入的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是共存共尊的,用知青朋友的一句话来概括,叫做“殊途同归”,真是令人深思。
午后,驱车来到陈沙公路旁,穿过大牌坊的山门,沿着蜿蜒的山路,登上了大南山北麓古溪岩上的灵显寺,门道师傅热情接待了我们。虽说是三伏天,这里古木森森,凉意沁爽。
这座还在陆续扩建的灵显寺,创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南宋时期就有僧人在此结茅静修,明崇祯13年由胜释、智观二僧重建于现址。据“潮阳县志”记,灵显古寺下有一灵泉古井,恒澈不竭,甘甜如露。不过,师傅并没有带我们前往观瞻。倒是在寺后见到有一“登乾洞”,这个洞位于楼梯左侧的巨岩下,洞口不大,用两根石柱撑住岩石,只有一庹宽。在洞外往里瞧,里面黑咕哝咚的。走进去,一扫眼,不太大的洞穴里分一高一低两层洞,洞中有石桌、石凳、石床,上洞似乎还有洞,据说洞深不可测。在民间传说中,这个洞是杨文广平潮十八洞寨之第八洞。传说中,杨家女将中的小女、杨文广的妹妹杨金花就葬在这个洞中。在这个洞边,有一个“仙脚印”,与深溪翠峄岩的“仙脚印”成为左右一对。据说,灵显寺左侧还有一块“试剑石”,相传当年杨文广试剑时,被劈成了两瓣,师傅也没有带我们前往,只是在寺院中见到左侧山上的一块大石头,酷似济公和尚头戴的那顶小沙帽。
参观时没有细想,回到灵显寺的客堂一惦量,如果杨文广平潮十八洞寨这个传说是真的,这个登乾洞,按杨文广的年代计算,至少已经有一千年之久了。在戏剧中,北宋名将杨文广是《杨家府演义》虚构人物杨宗保与穆桂英与儿子,杨家唯一的香火继承人。太君及杨家女人都很爱护这个孙儿,但是并未把杨文广溺爱成为纨绔子弟。杨文广年少轻狂,但不像别的那样吃喝玩乐,他勤于练武,武功深厚,而且,也熟读兵法,历卷无数。他一生奋战沙场,给杨家争了光,最终免不了成为兵戎下的英魂。在潮州歌册《百屏灯歌》中,果真就有“九十文广去收妖”一句。北宋当年,话说潮州十八洞首领侬智高,率众包围潮州城。宋仁宗赵祯帝命杨文广为平潮大元帅,穆桂英赠杨文广宝剑一口、仙绳一条。杨文广至潮初捷,侬智高乃退回十八洞。十八洞中的一个洞有一桃花仙姑,平时总欲擒百姓入洞取乐。杨文广进兵十八洞时被困,桃花仙姑爱慕杨文广少年英俊,当时玉皇大帝闻悉,命观音大士前来为媒。桃花仙姑隧与杨文广结为夫妇,放出所擒众生,并帮助杨文广平定了十八洞。
这个登乾洞,现在被灵显寺命名为“般若室”。汉语中,没有“般若”的对应解释,是梵文Prajna的音译。因为般若所指的智慧,并非是世人以为的聪明智慧,而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智慧。那么,这个般若室的意义,有点儿像佛教中指出的面壁默望静修,倘若能够顿悟,掌握并运用这种智慧,非但能令自己断惑证真,离苦得乐,且能普度众生同超生死苦海、同等安乐彼岸。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或许,这就是将昔日的登乾洞改为般若室的不一般意义。
来到古溪乡,不上古溪岩是一大遗憾。如今峰峦叠翠的古溪岩,随着灵显寺规模的日渐扩大,已经成为潮南乃至潮汕重要的礼佛之地。倘若有闲暇,在古溪岩蓊蓊郁郁的山野间,沿着级级石阶往高处走,一路上举目眺望,近处,是一座座如积木般的楼房;远处,是翠绿色的大南山山脉,是粼波闪闪的秋风岭水库,跨越山脊,还可见到海湾外那浩渺的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