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到江东品尝夏笋,自驾车停在东凤渡头时,堤上一株得三人合抱的老榕树吸引了众人的眼球,老榕树两侧还建起了两座望江亭,成为一隅景观。登上台阶,走近一瞧,老榕树下砌有一个箱柜般大小的神龛,神龛里供奉的,就是潮汕人最直接的守护神“伯公”。因而,这棵树也就被人们称之为“伯公树”,并在伯公前面冠以“榕树伯公”的神名,成为庇佑渡口芸芸众生的“公王”。
这棵屹立于江边的榕树伯公,那曲茎虬枝的树干,那凹凸不平的表皮,那无数骨突的木结,以及四处延伸的盘根,无不在诉说着年代的久远。好多日积月累的不定根长成粗壮的树干,垂直贴在树干周围,已经与原先的树干融为一体,很像艺术家雕琢的艺术品,给老榕树增添了一种很特殊的艺术魄力。树干上的分叉长出很多粗枝,微微向上斜伸,每条粗枝又密生出数不清的小枝杈,每条小枝杈又密生出无数的绿叶,密密麻麻,重重叠叠,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就连正午的阳光也很难直射进来。苍劲繁茂的树冠呈圆形,远望是一把绿色巨伞,近看叶茂蔽大。枝干上好多须根条条下垂,好像一个捋着茂密胡须的老人,整天慈祥的俯瞰着韩江上来来往往的轮渡。
站在渡口,仰望堤上这棵古榕树,似乎就能触摸到这个轮渡悠久的历史。多少年来,这棵古榕树承载着韩江水奔流不息的岁月记忆,记录着江面上往来人们的喜怒哀乐,也见证了一个古老轮渡的过去和现在。对于这棵古榕树,过往的人们总是满怀虔诚与敬畏。在韩江侧畔,古稀的老榕树特多,它们不仅有苍翠的美丽,更有一片绿色的清凉,让汗流浃背的过江人有个歇息的地方。炎炎夏日,一路风尘仆仆赶来的过客,在渡口等轮渡时,躲进榕树底下乘凉,歇一歇,那凉丝丝的感觉,不仅可以使人消除疲乏,心情也随之舒畅起来,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的确十分惬意。
在粤东地区,不管客家人居住的地方,还是潮汕人聚居之地,在村头村尾、田间路旁、山边河畔,都可以看到伯公的踪迹。前不久,曾去过客家人居住的大埔县青溪镇溪口汀江大桥旁边的江畔人家。在那个布满高山奇石古松的祈福胜地,就见到一株“树中有洞,树中生树”的千年古树。那棵珍稀的千年古树,虬曲苍劲的枝干,历经千年时空轮转,吸天地之灵气,黑黑地缠满了岁月的皱纹,沧桑的年轮雕琢着岁月的痕迹,树干异常粗壮,枝繁叶茂,绿荫如盖,在一道侧枝上,竟然还长出了一株生机盎然的榕树,而且榕树的树根已经与这株算盘树的树干融为一体,让人对它怀着深深的敬意,香火祭拜。那棵高十丈,胸围八米,覆盖面积达500平方米的神树,飘逸着大自然浓浓的清新韵味,似一把绿色的天然大伞,诗意而巍然地挺立着,以奇特雄姿和传奇故事展现在人们面前。
潮汕人和客家人同是来源于中原地区,都传承了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都对具有无限生殖力量的“地母”敬献有加,并且将对土地的自然神崇拜转化为对保护神的崇拜。在潮汕各地的村落,作为保护神的伯公无所不在。在人们的心目中,伯公是敬畏而温暖的形象,是掌管一方、庇佑平安的神明。在居屋内,有镇宅土地龙神伯公、灶头伯公、床头伯公;在野外,有渡头伯公、田头伯公、水口伯公、路口伯公、大树伯公、石头伯公等等;在祖坟旁,也专门建造有一个“后土伯公”神位;不少地方还建有伯公庙,供奉土地公,民间尊称为福德老爷,走进庙宇,见到的金身是手拿拐杖,样子很慈祥老爷爷。虽然伯公在神祗社会地位最低,但为人守土,乐善好施,所以在传统社会中却是个极有权威的神灵,人们对一些辖地较广的水口或村口伯公还尊称为“公王”,甚至有“国王”之称。伯公是和老百姓最接近、最亲切的神,农村家家户户对伯公都非常尊敬,认为是一方之主的社官老爷,能保五谷丰收,六畜兴旺,主村里人之福气。把高龄的古榕树视作伯公树,奉为神明一般祭祀,认为有神明寄身于古榕树中,是粤东地区特有的信仰,时至今日,依然随时可见有人在树下烧香祭拜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