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刚刚接到快递员从楼下打来的电话,要我下去拿快递。接过手,货物很轻,以为是儿子给我寄来的瑞士表,然而,撕开塑料包装一瞧,却是一支钢笔,上海英雄金笔厂丽水有限公司生产的英雄1506优雅依金笔,还是盒装的。打开一看,小巧玲珑的笔杆子上,刻有了“知青网赠”的四个小楷字。
前两天,知青网刊出了一篇“致知青网作者以及广大知青朋友们的一封信”,信中提及:“知青网在众多优秀的作者当中,挑选了21个活跃度较高的,发表后文章阅读量较高的文章的作者,和两名长期签约作者,赠送了我们定制的小礼物,希望您们能够喜欢。”哦,明白了,这支“英雄金笔”是知青网的赠品。笔的份量并不重,却勾起了我深深的回忆。
钢笔,曾作为人们最主要的书写工具,伴随着我们几代人的成长,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已逐渐成为收藏品。这一特性,也使得钢笔成了送礼的标配之一。我的家里,现在还保存着父辈传下来的一支镀金钢笔,它的履历比我的年纪还大,是上世纪50年代以前的“泊来品”,造型跟现在的钢笔不一样,笔套跟笔身一般长,显得有些许笨拙,笔帽上有一个皇冠标志,笔尖上又有一个梅花标志,那些铭刻在笔尖上的英文太小了,也不知道是啥名牌,只是把它当成了家里的收藏品。
我们这些红旗下生红旗下长,从广阔天地中滚打过来的一代人,一直与钢笔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钢笔不仅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派头的炫耀,还是年轻人定情的信物,结婚前不需贵重的礼品,一支钢笔就是一个深刻的纪念。打从懂事的时候,就非常羡慕在中山装口袋里插有钢笔的人,那是知识分子或干部才有的派头。时至今日,还记得相声泰斗马三立先生曾经说过的这么一个笑话:“如果别了一支钢笔,那他是小学生;如果别了两支钢笔,他就是中学生;如果别了三支钢笔,他一定是大学生……”
忆起旧日用钢笔的一些情景,是颇有意思的事情。开始读书的时候,跟现在的老伴是同桌,总是要在女孩的面前炫耀自己罕有的玩艺,可就是掏不出一支钢笔。那时候,老师也不允许我们用钢笔写作业,只能用铅笔。上三年级,可以使用钢笔了,让妈妈带着去文具店挑钢笔,眼睛一直盯着橱柜里精致小盒子装着的“英雄”牌钢笔,嘴巴却一直开不了口。心里明白,家里没这份买“英雄”牌子的钱。买了一支,是比较便宜的牌子。最初用钢笔的时候,手和脸,甚至衣服,常常被墨水弄得乱七八糟。老师要求每人必须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用握铅笔的方法握钢笔,稍微用力,就把笔尖顶进笔套里了,还得用牙齿咬出来。有时候,写着写着,笔杆子里没墨水了,找同学对笔,让人家挤出那么一滴解围,那是常有的事。有时候,笔杆子不小心掉到地上,或者笔尖戳到桌子上,那就得跑到学校门口找摆摊的老爷子修。那个老爷子身前摆着一个小木箱,箱子内,那些笔尖、笔帽、挂钩等,什么零部件都有,还有修笔的小钳子、小榔头和油石等。不管是哪儿坏了,修不了的,摆摊子的老爷子总能在自己的小木箱中找出一个配上。老爷子不单单是修钢笔,还会为钢笔镌刻上名字,刻上栩栩如生的花鸟,刻上人们的名字,还溜上一层闪光的金粉,总是让人艳羡不已。放学后回家,逛文具店曾经是那个时候的时尚。走进商店,眼光总忘不了往橱柜里盯。摆在文具用品店橱窗里,最好的钢笔,是带盒子的上海产英雄牌钢笔;最好的墨水,是驼鸟牌的。那时候心里总想,要是自己能拥有这样一支钢笔,那该多好。
小学毕业了,姓饶的班主任在毕业典礼上告诉了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班的校外辅导员,一位在牛田洋劳动的解放军叔叔用自己仅有的津贴买了一支钢笔,托他奖励给班里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那时候,乍一听,心里乐滋滋的,颁给我的毕业证书,不管是语文还是数学,总分成绩,别说在班里,就是在全级,也可以是数一数二的。然而,令我沮丧的是,颁奖时,得奖者竟然是班里那个姓刘的女中队长,而不是我。为此,不仅懊恼了好几天。心里还有了几分嫉妒。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钢笔还是相对昂贵的商品。一位干部使用十几元一支的钢笔,相当于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在那个时候,钢笔依然承担着有知识、有文化、是领导的身份象征的作用。对于年轻人最大的奖赏,也就是一支钢笔外加一个精装小本本。在那个写字成为日常生活艺术点缀的年代,人们用手中的钢笔和文字世界心心相惜,享受着妙笔生花的乐趣。那个时候,自己口袋上别有一支钢笔,那是很荣耀的事,自我感觉,不是个干部也是个文化人,不论走到哪里,说话做事,一定会赢得人们的尊重。在那个时候,钢笔还是男人的潮物,使用钢笔做功课、记笔记、写信、答卷,字迹端庄大方、秀逸清新,女方一定颇为投合。不过,这样的机会并不多,大多时间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学工,学农,闹革命,因而,想要获得一支钢笔的奖励,那只是想入非非。
高中毕业,奔赴海南岛生产建设兵团的时候,尽管钢笔从未离身,然而,拥有一支获奖钢笔的梦想一直都没有实现。那时候,准舅妈的学校就在离连队不远的南方水库上,总趁休息天,隔三岔五的跑到水库上,除了套近乎、蹭饭吃,就是借书看。一部“中国文学史”的大学五册教材,全都用钢笔做了笔记。如今,当年那支钢笔早就不知道哪儿去了,可记录下来的一大本子笔记,依然还保存尚好。向各家报刊杂志投稿,自己的字迹太潦草,还是让女朋友抄写得工整漂亮,才寄出。那个时候,希冀的,不再是痴心获得一支英雄金笔的奖励,而是尽早拿起笔杆子,丢弃锄杆子。尽管耗去了不少墨水,然而,在那个“到农村去,很有必要”的大时代背景下,想要丢掉“三尺六”,拿起“三寸六”的梦想依然没能兑现。
做为一种书写工具,钢笔有着特殊的意义,代表着一个时代的人文气息与追求。在科技与互联网逐步改变人们生活的今天,尽管钢笔的属性已经不再是过去简单的书写功能,出现在衣袋上,更多的,是拿来当做提升人的气质。然而,除了实用性,时尚性和收藏性也是钢笔存在的价值。在文字书写变得尤为珍贵的当今社会,钢笔市场的藏品价值悄然凸显。如今,当我从快递员手中接过这支英雄金笔时,心想,在不乏书写工具的今天,要让大家找回既往乐此不疲的书写乐趣,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保存了半个多世纪的旧钢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