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潮汕人喜吃粿,看重粿,粿品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往往寄托着人们一些美好的愿望,给予好的意头。这些粿品的制作要求精细,调味多样,烹调考究,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堪称色、香、味俱佳,不同的粿有着不同的特点,也让人产生不同的情怀,在潮汕食文化中历史悠久,成为潮汕食文化的一个缩影。
潮汕民间习俗,历来都极其重视时年八节的祭神拜祖。祭品中,粿品仅次于“三牲”,往往被作为时节祭神拜祖的必备祭品。不同的节日要做不同的粿,即所谓“时节做时粿”。清明节做朴籽粿,端阳节做栀粿,中元节做笑粿……过年最为集中,农历十二月廿四拜灶神送老爷上天后,家家户户就忙碌起来,动手制作多种粿馅,一直忙到大年三十,必做的粿品有红曲粿、鼠曲粿、酵粿、白饭桃等;元宵节前后还要做甜粿、酵粿、菜头粿,即“三笼齐”,取其甜、发、有彩头之意。时至今日,各个岁时节日的贡品中出现的粿品,已融入千千万万普通人家里,而且融于节庆文化中,使得潮汕人走到哪里都不离不开这种“粿文化”。
鼠曲粿就是用鼠麴草做成的春节时令粿品。鼠麴草又名鼠耳草、佛耳草,在乡间田野、路边很常见,因其叶有白茸、如鼠耳之毛而得名。这种野草不仅香味浓郁,还能清热解毒。年临节近,潮汕的老姿娘便会带着孥仔,挎着竹篮,将其整棵采回,先晒几天,然后洗净,熬熟,捣烂,加粘米粉、糯米粉和水揉成团,包上炒熟的甜绿豆沙馅,用粿模印成桃形,再放在新鲜的香蕉叶上入锅蒸熟。做鼠曲粿,千万别忽略了选用干芭蕉叶垫底,这一潮汕人的独具匠心,不仅能衬托出这种粿品的自然风格,散发出的笆蕉叶气息和鼠曲粿所具有的鼠曲草香味相得益彰,还能凸显一种浓烈的天然特色,而且不易粘住蒸具。想吃的时候,可以蒸,也可以煎,煎出来的鼠曲粿外皮香脆,内里清甜。
红曲桃是潮汕民间时年八节家家户户都要做的粿品,也是潮汕人最爱吃最怀念的粿品。红曲桃又名红桃粿,潮汕家庭妇女一般都能掌握这类食品工艺。这种红皮的粿品,制作时,最好用石磨水磨,不要简单地使用机器把粳米干磨,干磨出的粳米粉冲开水和成粉团,会缺乏粘度,没有幼滑的特性。水磨时,要用清水浸隔夜,然后再磨。磨出的米浆加入红米曲后,要先上蒸笼蒸熟,制出来的粿皮才会有爽滑的感觉,并且吃时不会粘齿。然后,包上糯米香饭,馅料中加进香菇、虾米、花生、猪肉等,再用雕刻花纹的木质桃形印模印制成扁平模样的红桃。吃前略微用油煎香。
甜粿是潮汕年糕中的一种,半个月不霉不硬,吃起来又甜又腻不粘齿。想吃的时候,把甜粿切成片,再放入锅中煎炸,裹上鸡蛋煎更香,外焦里嫩。“甜粿好食难舂”。甜粿好吃,舂甜粿很费工夫,舂好后的米粉至少还要筛两遍,舂得越细腻越好。炊甜粿也很费时,还要注意把握时间和添水。
潮汕的粿数不胜数,过去逢年过节,潮汕姿娘一个个都会做雅粿,传承着“粿文化”,制作的每道工序,都是前辈人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体现出潮汕人从平凡之物中穷尽机巧的聪明才智:众多食材朴素又做工精致的粿品,初入眼,色彩玲琅满目;放入手,深感工序复杂;粿不单要做得好吃,也往往寄予了好意头:鼠曲粿印成桃形,表达对健康长寿的追求;红桃粿被染成红色,象征着吉祥如意;酵粿蒸熟之后,粿面凸起而裂开,状如花朵,潮汕人称之为“笑粿”,象征“喜笑颜开”好意头,发得越大,裂痕越深,则象征发大财、发好运。
随着时间推移,如今在潮汕,尽管对节日的祭祀礼仪有所简化,家庭制作粿品的传统也日趋淡化,能按传统节日熟练制作多种正宗粿品的潮汕姿娘已经越来越少,很多人不愿意动手,逢年过节,就到外面买点现成的,代之而起的是一些粿品专卖店,粿品也变成了商品,不过,仍然解脱不了粿品与潮汕人生活十分密切的关系。如今,粿品不仅是祭坛上的贡品,也不仅是满足口腹的精美食品,而更凝结着一种本土文化,体现了潮汕人的融合思想。从结构上讲, 潮汕的粿品有皮包馅的,也有主料和馅糅合和在一起的,这种主料和馅糅和在一起的制作方法,是潮汕粿品的一大特色,象征着一种“和为贵”的传统文化理念:有容乃大,容纳各种品味,最后形成一种独有的风味。因而,在潮汕人的生活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粿文化,这种粿文化贯穿在潮汕人的整个生活图景中,牵扯着大家心中的乡情、亲情,与大家的悲欢离合紧密相联,已经成为许多潮汕人特有的味蕾记忆和家乡味道。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