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汕头葱陇的今昔

(2017-07-13 13:20:59)
标签:

杂谈

汕头葱陇的今昔汕头葱陇的今昔

在汕头的城中村中,葱陇是唯一一个保存得比较完整的自然村落,它宁静而安详的坐落在红领巾路、饶平路、外马路和大华路的环形怀抱之中,一直隐藏在闹市的中心,这里的许多房子都是从前建的,有些房子明显已经很破旧了。那些蜿蜒曲折、高低错落的小巷和老屋,使陇这个迷宫般的古老村落显得更加苍老。

葱陇这个地名的由来,最先是指伯特利那一带的地方。那片地方原来是一个浮陇,有几个泉眼,水源足,长期栽种青葱,故名“葱陇”。过去,崎碌是旧汕头埠开发海墘的新陆地。最先的开发者,就是居住在葱陇村这片土地上的渔民、农民,其中大部分是来自于鮀浦的原住民,也有不少来自于潮阳、普宁及周边的。

汕头的地势是平坦的,可是,隐藏在闹市中心的葱陇却与众不同,高低错落的地形给人别样的美感。当年,这里大多是来到海汕坪“掠桁”谋生的人落脚的地方,在荒草丛生的葱陇山仔顶周边搭建板厝和篷寮。这么多年来,板厝和篷寮变成了洋灰楼,葱陇还是变化不太大,基本上跟以前那般模样,显得古朴与宁静。解放后,人民政府把居住在葱陇附近的农民组织起来,成立了葱陇村。葱陇村人几乎全都是潮汕人,其中很多是鮀浦人。这些鮀浦人,他们的家庭大多是三四代前就划着“渔船仔”来崎碌搭寮,安营扎寨,在海汕坪“掠桁”谋生的。掠桁,就是在潮水急速处,立木挂网,网住随流涌动的鱼虾,待流退轻易而取获之。

《潮汕方言》中有:“余见汕头海面,多设汕薄,谓之桁,古名曰汕…… 昔为捕捞之所,……古故呼桁为汕也”。从中,也就可以了解到当年葱陇人“掠桁”的情景。当年他们在浅海而有急流的地方横潮立木成排,称之“桁柱”,挂网于桁柱,如同足球门柱张挂的网。“桁”网住随流涌动的鱼虾,称之“掠桁”。据史普记载:汕头开埠之前,原是乱石成堆、沙泥处处的海湾,经过多年的泥沙沉积,形成的沙脊露出水面,横阻着海潮初涨时的波涛,沿海的人民常到这里设栅捕鱼,故称这里为“沙汕”。后来沙脊面积越来越大,渔民们在“沙汕”后面加了个“坪”字,即为““沙汕坪”。而其中,自然就少不了葱陇人的一份。陇的先人怎么会在昔日濒临礐石海的沙汕坪扎根,原来,过去的崎碌这里,是一块有淡水源的风水宝地。以前,一位捕鱼为业的许氏先人到这片海滩上挖洞找螃蜞作药引之用,无意之中挖出一泓清流,尝之,竟然甘甜无比,于是,环顾四周,这片海墘高出海面许多,日常潮高海水已淹不到最高处,可以结庐居住。过去的葱陇人将捕捞到的鱼虾带到旧汕头埠出售,收入颇丰。渐渐地,越来越多的的渔民到这里扎根淘金,越来越多的蓬棚平地而起,越来越多的海墘变成了绿油油的田畴,葱陇成了一处理想的谋生宝地。那个时候,葱陇还不从属于汕头,葱陇人到旧汕头埠的人家串门,总会对人家说“我好久没来汕头”之类的话。几代人过去,到了十九世纪末,葱陇住户大多成了纯农户,家里原来的田园,除了水稻,更多的是菜地、菱角池,专门种植蔬菜供应汕头埠居民。但是,到了“清朝尾”以后,田地逐年逐年少了,都被政府白白要走,一个板的补偿都没有。被政府要走的土地,不久都建起了番仔楼,陇的居民很气愤,但又很无奈。1918年,也就是民国7年,在葱陇的西山前,也就是大约位于现在汕头市红领巾路与大华路交界一带,当时的德国领事馆还开辟过一个临时公园。清末潮州士大夫杨少山曾有一首《汕头纪游竹枝词》记述游汕头的情景,其中就提到了这个临时公园:“海岸新增日日填,又从葱陇起公园。市廛人厌尘嚣杂,到此楼居便是仙。”还有,据民国24年的《潮梅现象》记载:“光复前崎碌之海天春,粤军由闽回粤后之旧道署前第一公园,烟墩地之张园等”,“然皆属私人营业,或当局点缀性质”,“多昙花一现,瞬息消灭,非市民之公园也”,这个临时公园后来不知道如何消失了。

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葱陇不仅地形高低错落,而且这么多条巷也并非井然有序,除了直巷不直,那些一巷、二巷、三巷、四巷……十四巷,数不胜数的巷子更是乱如团麻。并且,有的巷子宽窄不一,曲径通幽,最窄处也就是只能两个人可侧身而过,有的巷子看上去似乎四通八达,谁知道走进去,却是一个死胡同。在这个迷宫中,几乎没有一条巷是笔直的。即使是一个老汕头,不管是从红领巾路、饶平路,或者是大华路的某一巷口走进葱陇,都会有走进迷宫的感觉。在这个面积不算很大的迷宫里,外来人要么在七弯八拐之后依然找不到出口,要么就是在葱陇直巷、葱陇一巷至葱陇十四巷以及葱陇大井边、岭顶等处来回打转。说不清葱陇的巷子有多么迂曲,它像一个繁冗的迷宫,扑朔迷离,令人感叹。除了有那么多的巷子,葱陇还有岭顶、岭下、大井边等等地名。令人惊奇的是,在大井边,真的有一口与葱陇同龄的大井,是这里人们早年主要的用水来源;葱陇的岭顶,真的处在一个高坡上。真的是,小巷深处有岭顶,岭顶之上有人家。

由于葱陇地处于崎碌炮台邻近特殊的地理位置,1904年,日本人在崎碌葱陇山西脚兴建了一座占地面积9167平方米,建筑面积4626平方米,典型的两层欧式风格大楼,砖、石、木结构的日本领事馆。这座领事馆建筑规模在当时日本驻华的几十个使领馆中虽然只能算是中等的,但是其主楼的造价却位居各使领馆前列。1922年8月2日,潮汕地区遭受了历史罕见的台风,日籍、台籍医务人员扺汕参加救灾。这一年,日本慈善机构的财团法人博爱会留用部分救灾医务人员和医疗器械,在葱陇山仔顶北侧不远处创立财团法人博爱会汕头医院。随着岁月的推移,这个历史悠久的医院已成为汕头市中心医院,并且成为了汕头的地标性建筑。如今,在市中心医院、肿瘤医院那崭新而又高耸的住院大楼的反衬下,葱陇的小巷和老屋显得更加苍老。环顾四周时,可能觉得,葱陇的那些残墙断壁仿佛在数十年的风雨中诉说它独有的过往,那些屋顶上残留着的枯黄的草根、那些飘摇欲倒的土墙,以及那些快要凋落的老式窗格,只能借着想象来描述曾经的故事。

在葱陇的小巷中,也见到了一棵老树不离不弃地守着一座老屋这般不错的景致。使人想起,葱陇犹如这棵百年老树,像这座城市的长者,不离不弃地守着汕头这个商埠,真实而鲜活地反映着城市历史演绎的脉络,印记着汕头所走过的脚步,经历了岁月的沧桑,目睹着历史的沉浮,同时也见证了汕头的发展与变化。

汕头葱陇的今昔

汕头葱陇的今昔

汕头葱陇的今昔

汕头葱陇的今昔

汕头葱陇的今昔

汕头葱陇的今昔

汕头葱陇的今昔

汕头葱陇的今昔

汕头葱陇的今昔

汕头葱陇的今昔

汕头葱陇的今昔

汕头葱陇的今昔

汕头葱陇的今昔

汕头葱陇的今昔

汕头葱陇的今昔

汕头葱陇的今昔

汕头葱陇的今昔

汕头葱陇的今昔

汕头葱陇的今昔

汕头葱陇的今昔

汕头葱陇的今昔

汕头葱陇的今昔

汕头葱陇的今昔

汕头葱陇的今昔

汕头葱陇的今昔

汕头葱陇的今昔

汕头葱陇的今昔

汕头葱陇的今昔

汕头葱陇的今昔

汕头葱陇的今昔

汕头葱陇的今昔

汕头葱陇的今昔

汕头葱陇的今昔

汕头葱陇的今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