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结构
(2018-04-14 15:27:46)有人喜欢刷各种小视频,下班打开手机,几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
有人喜欢看小说,有时候下班的路上,打开一个网络小说,然后一发而不可收。一边看,一边骂,这写的什么呀,情节这么弱智,文字这么拙劣。一边骂,一边又在看。放下手机那一刻,会觉得好无聊。
有人看喜欢刷段子,刷到一个好玩的段子,兴奋一下。然后一个又一个地刷。刷到最后想吐,还是停不下来。
还有人看电视剧可以一直看一天一夜。看到后边无比难受,但还是要一直看下去。
有人看恶搞的综艺可以一直看一晚上。
有人玩游戏,可以连续玩上好几个小时。
以上这些,共同的特点就是几乎不用思考,却又给人带来兴奋感。
这些节目的设计,就是如何刺激人的大脑,产生多巴胺,几分种出现一个小兴奋点,几个小兴奋点之后再出现一个大兴奋点。大脑如何更愉悦,它们就怎么设计。
碎片化,短,快,过目即忘。
这些只以娱乐为目标的内容浪费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人的精力。
一天唰的一下就没有了。
一天下来感觉很累很累,但是并没有什么收获。
更可怕的是,它让人丧失思考能力,变得更没有耐心,更不愿沉下心来做事情。在早些年,有个词叫做游戏脑,就是说的这回事。
许多人,再也不能好好地读完一本书。
就连长一些的文章都已看不下去。
更有甚者,连看电视的时候,都要刷手机。因为电视的刺激密度已经不够。
思考力的丧失,更是一件可怕的事。
我们碰到了一些很严肃的事情,却把它当成了一段子。
做为一个投资者,许多人都会在市场的剧烈变换中受到伤害。在这个时候,朋友圈里,群里边更多不是认真缜密的思考,而是各种段子。段子能让人舒缓心情,但也只能舒缓心情。并不能改事实。而且可怕的是,段子代替了人们的思考。
人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收益。而这个收益会有一个维持时间。
比如说,人们看见一个好玩的段子,大脑会立即获得一个奖励,愉悦值提高。但是这个收益的维持时间会非常短。
再比如说,人们背了一个英语单词,人并不会立即获得很高的愉悦值,但是这个收益维持的时间会非常长。
但是我们的大脑,会倾向于那些容易的事,倾向于那些立即获得正反馈的事儿。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古人早就观察到这一现象了。
那么,我们就应该在看一些节目或者内容的时候,要多去思考一下,这些东西,对我们而言,是仅仅是一个迅速上升却又转眼即逝的愉悦值,还是一个对我们长期有益的事情?如果是前者,我们要少做或者不做,如果是后者,我们要多做。
那么,如果我们远离这些娱乐化的东西,多学习,多吸收有用的东西,是不是就可以很快地获得成绩呢?
远远不够。
现在的时代,信息不是太少,而是太多。
信息太多的一个后果就是一个人,要放开吸收信息,时间根本不够。
早上起来,打开电视,一边刷牙一边看听新闻,一边吃饭一边看新闻。车上,打开声音机听资讯或者手机现在有有声APP,有资讯有课程。
蹲马桶的时候,等电梯的时候,入睡之前,都可以打开手机,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吸取资讯。
现代人在时间的利用上,比起欧阳修的三上马上厕上枕上,要效率高多了。
再不行,还有各种时间管理的工具,让时间像海绵里的水,一点一滴地挤出来。
但是,结果往往是搞得人更加焦虑。
时间少与信息过量就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其实问题的根本不是在于时间上。自然也不是在吸收的内容上。
而在于信息的处理方式上。
试想一个场景。
天上下着大雨,你站在雨中,四十五度的角度望向天空。雨水打湿了你的头发,眉毛,衣服。
如果这雨水就是我们每天接受到的资讯,要吸收的内容上。那么这雨水只不过打湿了我们而已。要想保存更多的雨水,我们还要拿个盆拿个桶。
所以,对于外界的信息,我们的内心要有一个框架。一个事物,可以分为点、面、体。每个信息所属的层次不一样,对事物的影响也不在一层次上。
我们在吸引到一个信息的时候,要能够准确判断出这个信息的层次,是点的维度,还是面的维度,还是体的维度。是点的维度,它对面,对体有何影响?是体的维度,它对另外两者有何影响?
段誉初习北冥神功,吸人内力,不知如何导引,这些内力只能在体内乱窜。所以,由这些内力发出的六脉神剑也时灵时不灵。到后边学会真气导引,这些吸取的内力才算真正属于他所有。
前边所写文章,《成长股的成长路径》,就是将成长股做一个大体的分类。每一种成长路径所需要的推动力量都不一样。因此我们要关注的点也不一样。每一个成长的阶段关注的点也不一样。
逻辑错了,吸收的信息越多,就越是一团乱麻。就会感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像袁绍,好谋而无断。因为每一个谋士讲出的话,都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最终往往还是跟着情绪走。
而情绪,又是靠不住的。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里边我印像比较深的,一个是码事。一个是把一件事说成另外一件事。码事,就是把一件事情,拿出来,不止是找出它的前因后果,而是放在它该有的位置上去。还有一个是叫说得着。
把一件事说成另外一件事。就是顺着语言的线索,往前往后走,找到另外一句话,把这句虽有关联却是另外的事儿拿出来说。这样就会越说越乱,越说越长,越说越气。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因为家务事常常就是这样,说是一件事,其实是另一件事。也不是另一件事,而是所有的事。解决方法就是码事,把一件事放置到它应该有的位置上去。
说的着,就是两个聊天,言语投机。抛却情商高低的因素,两个人之间能够说的着,是因为两个人说的事情是同一个维度的事情。否则,我给你讲种地施肥除草间苗,你给我说特斯拉电动车,两个肯定搭不上话。
做为研究成长的投资者来说,我们要建立行业的框架。
建立行业框架的目的,一个是明了行业的发展阶段,竞争格局,找到现在的竞争点是什么。
另外一个是通过对行上下游的了解,我们要找到这个行业的价值点在什么地方。找到利润最丰厚的那一块。
如果建立行业的框架?
我们就以酱油行业为例。
目前的调味品中,用量最大的就是酱油。
渠道按消费者可分为家庭,餐饮。加工。
渠道按地域再分为全国性市场,地方性市场。
产品分为配制酱油和酿造酱油。
酱油行业目前的发展阶段是,行业已经有领导品牌,市占率第一但是市占率还不够高。
目前行业外的企业,看到酱油行业丰厚的利润,开始跨界进入。
行业内的企业,由酱油延伸至料酒,醋,调味酱等品类。
知道这些有什么用?
比如我们在某个超市看到某个品牌的某个产品销量不错,如果没有框架性思维,我们只是知道,这是个利好。但是现在我们知道,它只不过,零售渠道下某个地方的某个点。我们所能确认就只能是这个点卖得很好。至于其他的是不是更好,这些还需要数据确认。
我们看到了一个酱油行业的信息,经过分类之后,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餐饮渠道有了突破,还是全国化进程有了突破,还是产品有了延伸,还是品牌有了升级。
反过来,我们要研究某酱油企业到底值不值投资,我们就可以看他,产品力如何,渠道力如何(全国化如何,餐饮渠道如何),而不是买了一瓶酱油,吃下来味道很好,就兴奋的下注。
所以,有了框架性思维,我们接收了一个信息,就能够判断出信息对于企业正确影响。反过来,我们要判断一个企业好不好,也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找到分析的落脚点。而不是罗列几个利好,罗列几个利空。就得出一个结论。
总结本文一句话:远离垃圾信息。正确处理价值信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