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外的心理修行
(2011-08-14 09:55:34)
标签:
泰戈尔心理修行投资理念新疆 |
当此之时,远离股市或是最好的处世之道。读书、思考、远游或者做一切能让我们身心放松的事情,定能找到让内心回归到平静的路径。
以读书来寻求内心平静之道
世上再没有比读书更纯粹的快乐,如此廉价又容易获得。拿到一本契合身心的书后,无论多么烦躁的情绪都能快速平静下来。读书到忘神处,精神愉悦自不必说了,就连身体的不适也好像全然不存在了。
我们这代70后的男性,没有几个人可以回避武侠小说、金庸和古龙的影响。武侠小说所营造的奇幻意境是我们独特的体验。有几个人不知道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如果你连陆小凤、西门吹雪、小李飞刀的事迹都说不上几件,估计在社交圈中也不会有多高的地位了。我读的第一本大部头就是武侠小说,它开启了我阅读的兴趣。去年在天涯论坛还看到一个帖子,推理金庸小说里谁的武功最高,结果竟然是三宝太监郑和,真的大隐隐于坛,高人啊。以前读书的时候,很喜欢把鼻子凑上去闻油墨的香味,那种感觉真是非常地惬意。而现在的印刷书,品味和档次普遍下降,价格老贵,却再以难以寻那种沁人的书香。
每个人都会遇上人生的迷茫和黑障期,混混沌沌,找不到方向。我的黑障期非常长,20至30岁,近10年之久。期间内心躁动不安,今是而昨非,昨是而今非,其中滋味真的难以言说。近年慢慢走出幽谷,渐有开朗之感。现在回头看看,当年如此迷茫,还是视野不开阔,读书太少,思想阻塞所致。一本书,哪怕只要有一句话对你有所启发,就够了,就要感恩作者的点拨。冥冥中相遇,谁能说不是缘分使然呢?浩瀚书海,能找到一本契合身心的书,就像碰到指点迷津的良师益友,是何其的幸运。
我是学习会计专业的,对于金融资产的估值理论我是早有知识。理论是完美的,现实是残酷的,进入股票投资的实战领域后,才知道所掌握的那点知识是多么的漂浮。历尽4、5年学习摸索和苦思冥想,自我感觉算是开了一点窍。我相信资产都是有内在价值的,而且内在价值可由其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所度量,而市盈率就是衡量资产成长能力的,市净率就是衡量资产盈利能力的。彼得林奇用PEG来衡量市盈率的高低程度,我用ROE和国债到期收益率的倍数来衡量市净率的高低程度。一直到现在我还是经常用这种方法来衡量股票的安全边际程度。或许每个人都应该有其内心的价值之锚,适合的就是好的,不必和谁强求一致。能有此感悟和收获,和广泛的阅读所受的启发有莫大关系。
我也非常喜欢阅读公司的年报,多年连起来读,看到公司或成长或衰败的过程,真有种读历史书的感觉。常年累月下来,长了不少见识,开阔了视野。抛开公司的财务绩效不说,通过对比不同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就可以体会到公司治理水平高下。比如在房地产行业,万科年报信息的披露堪称典范,信息披露的一致性完整性全面性高水平。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就会想到要解答一些问题,比如:是什么原因使一个特定的公司实现了长期的增长?是受惠于行业发展的趋势?还是人的因素或者是得益于制度的因素?为什么面对困境,有的公司一蹶不振,而有的公司在1、2年内能恢复元气?面对困境,不同的公司又采取的哪些应对措施来化解和预防?为什么有的公司业绩具有非常强的内在稳定性,而有的公司缺乏这种内在稳定性呢?
泰戈尔的不朽之作《吉檀迦利》是我不能离弃的。这首给神的献歌作于1912年,泰戈尔51岁之时,正是过了知天命的时光。在书中,泰戈尔上下求索,探寻神人合一之道。我今年35岁,我很庆幸今生遇上泰戈尔与其神交,我要尝试慢慢倒空自己,以领受他人生的智慧和精深的思想。
这首“生命之歌”给了我无穷无尽的抚慰和启发。每当我心思烦躁,心神不定,就会捧起她,读上十几段,在泰戈尔的喃喃细语中寻找内心的平静。这本书对我来说,既无起点,也无终点,好象一个无尽的循环。无论从哪里开始,我都能找到内心的真实。她使我有了力量铲除内心贫乏和恐惧的根源,这辈子能够遇上她,我是幸运的,我的人生受到了祝福,有了更多的意义。
每次重读这本书,都希望自己就是那只苇笛,任由“他”携带着逾山越谷,吹出生命永新的音乐。这里摘上四段。
第1节(诞生):
你已经使我永生,这样做是你的欢乐。这脆薄的杯儿,你不断地把它倒空,又不断地以新的生命来充满。
这小小的苇笛,你携带着它逾山越谷,从笛管里吹出永新的音乐。
在你双手的不朽的安抚下,我的小小的心,消融在无边快乐之中,发出不可言说的词调。
你的无穷的赐予只倾入我小小的手里。时代过去了,你还在倾注,而我的手里还有余量待充满。
第58节(快乐)
让一切欢乐的歌调都融合在我最后的歌中——那使大地草海欢呼摇动的快乐,那使生和死两个孪生弟兄,在广大的世界上跳舞的快乐,那和暴风雨一同卷来,用笑声震撼惊醒一切的生命的快乐,那含泪默坐在盛开的痛苦的红莲上的快乐,那不知所谓,把一切所有抛掷于尘埃中的快乐。
第99节(自在)
当我放下舵盘,我知道你来接收的时候到了。当做的事立刻要做了,挣扎是无用的。
那就把手拿开,静默地承认失败罢,我的心呵,要想到能在你的岗位上默坐,还算是幸运的。
我的几盏灯都被一阵阵的微风吹灭了,为想把它们重新点起,我屡屡地把其他的事情都忘却了。
这次我要聪明一点,把我的席子铺在地上,在暗中等候;什么时候你高兴,我的主,悄悄地走来坐下罢。
第103节(归去)
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我的上帝,让我一切的感知都舒展在你的脚下,接触这个世界。
像七月的湿云,带着未落的雨点沉沉下垂,在我同你合十膜拜之中,让我的全副心灵在你的门前俯伏。
让我所有的诗歌,聚集起不同的调子,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成为一股洪流,倾注入静寂的大海。
像一群思乡的鹤鸟,日夜飞向他们的山巢,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让我全部的生命,启程回到它永久的家乡。
以投资日记来寻求反思能力
在涉足股票投资以前,我没有记日记的习惯。自2008年开始,我开始零星记录在股票投资方面的感受得失和经验教训,渐渐地就养成了记录投资日记的习惯,现在的日记内容也超出了股票投资方面了,三年下来,居然也有厚厚的三大本。2009年我总结了自己三年股票投资心得,《投资悟道》成稿,还对巴菲特、彼得林奇、格雷厄姆和菲力普费雪的投资理念进行了归纳总结,这部分内容就是这段文字的第三部分投资理念的基础。当时觉得意满志得,现在看来,其实仅仅涉及了投资理念的问题,而对于心理修行和风险控制的内容没有涉及。根据这两年来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又来动手写这段文字,也算是对上面的补充。
能写日记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客观的反思能力。为什么?日记是内心独白,是自我独对,要求放下负担彻底坦白,直面自己的过失。当时过境迁,再回头去翻阅以前经历的事情和心理历程,得和失都历历在册,一目了然,久而久之,自会养成不带情绪不带偏见地看问题的习惯,而专注于客观事实本身。
不带情绪地看问题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能力,其心理基础就是内心平静冷静客观。在投资日记中,我或多或少也获得了反思能力和专注于事实本身的能力,避免人云亦云,并通过此后的投资行为不断强化这种能力,客观理性平静地直面自己的错误和违背投资理念的行为。
从去年底开始,我就想湊点现金买入一个股票,经过反复比较,确信该股估值要比我持有的一只B更好,就想把B股慢慢分批出清。 3月11日,日本发生大地震,股市下泻。在恐慌的气氛中,我就把出清的动作提前了。当晚日记中,我为自己找了点借口,觉得尽管有点恐慌,但确实是在执行已经定下的想法而已。还好,在此后卖出的过程中,我稳住阵脚,不至于丢盔弃甲。我持股15个月,算上分红和汇率损失,收益为15%,可算的上是同期内涨幅最小的B股了,这个成绩确实不能让我满意。起卖时确实已有了卖出的计划,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卖出时受到了恐慌情绪的影响。要是那15%的收益都保不住,那不是太让人懊悔了吗?这种想法错了吗?确实是错了。卖出自有卖出的理由,不能因恐慌和害怕懊悔而卖出。这又是一次理念屈从情绪的案例。我把这段情形在日记中记下了,否则过一段时间我可能会赖掉这次违反纪律的事情。
我不喜欢在上升过程中买入,因为这样有一种被强迫的感觉,感觉到很不自在。或许正因为如此,我持有的股票在买入后都会有一波下跌的过程。在2010年7月14日的投资日记中,我总结了过去买入后下跌的情况。
日记原文如下:“现在回头来看看,我买的所有股票几乎都会经历30%以上的亏损幅度,即使是现在盈利最多的股票,在买入后的一年的时间里,亏损也几乎达到50%,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第一:我还是太浮躁,定力还是有所欠缺,火候还有待修炼。不过从手边持有的股票来看,我之所以都能够坚持下来,还是源于对投资理念的信心;第二:要贯彻分批买入的原则;第三:无论如何,都要保持一定的现金头寸,切不可全身投入,致使毫无机动力量。”
根据这段总结和反思日记,我改变了自己原先一次性买入的方法,按照三分法买入,即第一次买入目标仓位的1/3,在下跌过程中在陆续买入1/3,最后1/3机动。按此观点,第一次买入就意味着我在心理上已经接受了在此价位下跌30%甚至更大下跌幅度的情况。自此以后,对于建仓过程中出现的半年甚至一年以上的亏损,不再惶惑不安,而是平静甚至有些惊喜的对待。
在工作中寻找人生乐趣
工作对于我而言,其意义和读书、思考、投资一样,其实没有区别。都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修炼心性的过程而已。总的来讲,14年的工作经历平平淡淡,成绩非常有限,工作对我人生的提升真的远远比不上读书带来的体验。在工作中,我也能经常发现自己缺陷和弱点,有的可以马上改正,而有的却很难改正。我算是单位财务部门的负责人,部门同事二十几个,工作的细节不想多谈。以前比重注重和追求个人表现和业绩,也是我勤奋和努力工作的最大动力。现在,工作能给予我的最大乐趣或已经改变。我希望的我的部门团队能够最大限度的成长,我的同事能够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这就是我对工作意义的真实想法。
这个礼拜一直在新疆出差。因为关乎工作之事,有些感受刚好记录于此。由于工作性质,我们一线工作人员长期生活在野外,环境非常艰苦,而新疆真的尤其特别加倍地苦,有的地方远离人类文明,真的是蛮荒之野。而我们年轻的工作人员一呆就是几年时间(每年野外时间6-7个月),除了忍受物质环境之苦外,还要承受强烈的孤独寂寞感的侵袭。工作之余,夜深人静,思念远方亲人和家庭的感觉你们感受过吗?每次在新疆见到他们,我对他们的感觉就是崇敬,他们真的是拓荒者,一群了不起的人。
或许是我内心太脆弱。或许他们之中有人在此环境中实现人生的升华吧。但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他们内心有过徘徊后悔和失望吗?又如何排遣和消解它们呢?我相信单位对他们的担忧和挂念都是发自内心的,但是工作如果太清苦,人生的乐趣又何在呢?或曰先苦后甜,人生滋味才是悠长的。可是我觉得,苦和甜都是人生浓烈的滋味,往往是苦长而甜短。宏图伟业又如何?不也是一种瞬间的感觉吗?如果让我选择,苦和甜我都不要,我选择人生最悠长自在的平静感,可是我承认我也没有能力做到心随所愿的选择。祝愿新疆的兄弟们一切安好,身体健康,早出成绩,早日回家。我等你们喝酒。(2011年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