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第九章 子罕篇

(2013-11-27 17:28:32)
标签:

杂谈

分类: 论语浅注

子罕篇第九
9
1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9
2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9
3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9
4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9
5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9
6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9
7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
9
8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9
9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9
10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9
11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之,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矣。
9
12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9
13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9
14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9
15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9
16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9
1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9
18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9
19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9
20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9
21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9
22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9
23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9
24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9
25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9
26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9
27 子曰: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9
28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
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9
30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9
31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论语写到第九篇,夫子的道已经在道理上解构的差不多了。

基本完成了九成了,马上接近成功了。

但却出现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

这样写来写去&说来说去,夫子已经脱离群众太远了。虽然已经升华到非常高的高度,接近佛菩萨与神仙的高度,但那不是孔门弟子的本意,我们的大成至圣先师不是高虚飘的神仙佛,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

圣人也是人。

所以,从本篇开始,对夫子的描写开始向着人性回归。

这一篇的题眼,我认为是人性化的夫子。

第一段: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少言利,可以理解,因为夫子不是浑身铜臭的商贾。

少言命,勉强理解,因为中人以上方可语上,这般徒弟们悟性不怎么让人放心。

少言仁,不好理解,因为夫子之道在于仁,应该仁不离口才对,睁开眼念叨的是仁,睡觉前念叨的还是仁。呵呵,很多人会这样想。为何不是呢?

原因很简单,仁是夫子之道的核心部分,是精华部分,同时也是义理最高深的部分。相当一部分同学还是没能力理解,所以,夫子少言仁。

那夫子平日里都说些什么话,做些什么事?本篇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通过解决了这个问题,夫子从神台上又走了下来,来到人民群众之间。

首先借一乡人之口来说孔子。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看来中国人崇拜专家的毛病自古有之。

这乡人的一句话就充分说明问题,孔子伟大啊,博学但没有因为哪一项成为专家而全国知名。

专家!

我看到这俩字就头疼。在我看来,专家就是对事物割裂的一偏之见,也许很精深但是不一定全面。

除非是触类旁通的通才,一通百通,一会百会,学问真正学通了的专家是很了不起。

但,这种人实在太少了。基本上就是没有。

孔子对这种话的回应很幽默风趣。我执什么做专家呢?还是执御吧。

呵呵,夫子驾车的本事,难说比樊迟强。射箭的本事,难说比子路强。言语难比子贡,外交难比公西华。

但是,为何夫子做他们的老师而绰绰有余?难道没有专家的名头,就不能做专家们的老师么?

话说回来,几个专家加在一起,也未必教的出孔子这样的学生。

所以,崇拜专家迷信专家的这种陋习,还是尽早祛除为妙,人可贵的在于自发自觉的思考,在于学习。

孔子之所以是孔子,就是因为好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

第三段,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说明夫子不是古板的,油盐不进的老顽固,他有清晰的定位和非常明确的主见。一切皆因他对礼的深入理解。

礼结合实际情况,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部分的改变,即现在说的与时俱进。但是,有的与时俱进是切合礼的本质的,又有礼的作用又能降低费用,还不妨碍其约束力,这种变化孔子认为可从。如果有的变化不再切合礼的本质,变了性的礼,虽然社会已经认可这种礼,但是因为它的性质已变,在夫子这里是不予通过的。

那么,这样看来夫子还是有点古板,不近人情呢。是真的吗?当然不是。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一不主观希望达成怎样。二不必要如何,不强行纠正别人如何。三不顽固,固执己见。四不自我为中心。

如同水流,遇坡则漫,遇洼则入,遇阻则绕。一举一动,随其时顺其性。

为何能做到这样?因为孔子知道天命。下一段就是关于天命。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接着天命的话题,太宰问孔子是天生圣人么?子贡说当然是。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孔子很谦虚的说,太宰知道我么?我年幼时贫贱,学了点粗活计而已。实际上,贫贱中才能学得到本事。

如果学到"好学"的精神,那才是真正赚大了。

当然夫子说自己学了点粗活计这个话大家都知道他说着玩,那么孔子多才多艺到底什么原因呢?看夫子自己怎么说。子云:吾不试,故艺。

这就是道理。

但是这个道理怎么听着那么不挨边呢。我不是为了考高分,所以多才多艺。。。

这里面有思维的跳跃。

比如现在的义务教育,它有个明确的目的,就是考试。

这种教育模式能出治国奇才吗?能出所谓的科学家吗?真能吗?

孔子的答案就是:我不试,故艺。若为了考试而学,只能学个半流水平。

我好学,就是单纯的喜欢。没别的原因,也没别的目的,所以,我会投入十二分的热情和精力,所以学的东西比别人多一份灵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理然也。 

夫子自己总结,难道我会的真的多吗?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我什么都不会。

我觉得他说的很诚实,相对于一些些专家,他好像真的什么都不会。但是,他只掌握一个本事就行了,就已经足够把全世界所有的专家都PK掉。什么本事?就是执一为天下式。

学问学通了,一以贯之,站在仁的境界看万事万物如同掌上观纹。

虽然好像他一开始并不知道细致,但是掌握着源头,他会顺着源头利用道理推演,终能比专家认识的更深刻,更全面。

所以他不是专家,但是他懂得道理。专家只是知识积累的多,但并不一定懂得道理。

所以夫子的无知才是大知,才是真正的智慧。道德经云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亦即此之谓也。

但是这么高明的学问,这么精深的智慧,却不得行其道。故而,夫子悲叹: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一切都是天意啊。这不是我行道的时代啊。
虽然孔子具有最高明的智慧,但是他并不自满,自高,自大,并不傲慢。处处守礼,见到不方便的残障人士每次都表现的很礼貌,不管对方看不看得到,不管对方年龄几何。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所以他的大弟子,修养已经极高的颜回不得不赞叹: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之,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矣。
颜回赞孔子和孔子赞老子是多么相似啊。
夫子说老子,犹如神龙见首不见尾。
颜回说夫子,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意思。
神而圣者,称之为龙并不为过。老子和孔子皆龙也。
子虽少言命,但是通过生死之事还是能够看出夫子对命的看法的。下面这段就是夫子对命的认识。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显然,夫子对生死很平静,并不想身后让弟子们摆出为臣的样子,装个虚面子。夫子说,无臣而为有臣,是欺心。宁可平平淡淡的死去,也不要虚伪的弄出为臣的大阵仗。真正的平静,思路清晰,视死如归。
生死一也,生死同源,求生不必恶死,方生方死。生死都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只是生命中不同的阶段,是不同的表现形式。
所以是一回事,孔子自然领悟了这些,而且实际能够实证到,确实了不起。
子贡爱做隐语,他问的是学以致用还是隐居避世。孔子的观点是学以致用。
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这是道和儒家的本质区别。道家就没打算卖,儒家就没打算藏。
但是,道家该出头露面的时候还得出来,中华民族每次动乱,最后拨乱反正都是用的道家思想。
儒家虽想为国为民做一番贡献,想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即倒,但如果时代不欢迎,就像孔子一样到处碰壁,也只能看着它倒下去。幸亏有夫子的修养,不然就只好像宗泽,杜甫,陆游,辛弃疾等忧愤而死。
这正是道家的高明之处,也是儒家的让人尊敬处。两相比较,我还是更喜欢儒家的站出来的精神。
能站出来,还站得住,就更让人崇拜了。

下一章是孔子对居所如何看待。说到这个问题,不妨回头想想第四篇,里仁篇里面有个疑惑。就是对里仁的解释,一班宋儒把它解释为住到仁义的地方去才说明这人聪明且明了事理。这儿夫子一段话,等于把宋儒们的解释推翻了,夫子自己站出来辟谣了,呵呵呵。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居是如此,衣食住行皆可知矣。不会特别喜欢好的居所,也不会特别讨厌差的居所。
夫子之不滞于物,可知也。

孔子回顾一路历程,正乐,并安顿雅和颂两部书。为何突兀的把这句话放在这里,这里面有什么门道,非我所知。我猜想,应该是说孔子在教育弟子们,第一目标是为政,为国为民做点贡献。如果环境不允许,就要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如孔子修订书册,整理文化。立功立德立言皆可以,总之君子不能虚度一生。
进一步解释,出则仕,事公卿,入则孝悌,事父兄。大事恭谨勉力去做,又不为外物所困。
尽管君子立德立言立功都可以,但是夫子还是隐隐的感到悲伤,叹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光就这样过去了,但是我的治国之道不能在全社会推行。
有一丝淡淡的忧伤。
这是为何呢?为何夫子之道不能行于世呢?
因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领导们都去好色了,哪还有功夫修道养德?故,德之不行,岂能免乎?
修德就像是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虽然德已经很高了,还要继续修,若以为自己已经可以了,那就完了,是自己终止了自己的进步。
反过来说,就算自己的起点很低,基础很差,但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进修,每一天每一刻都是在进步的。
修之而不殆者,只有颜回一人而已。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但是可惜得很,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这真是天意啊。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多好的一颗苗子,可惜不能结出果实。
后生是可畏的,这是在颜回身上看到的,虽然颜回不幸早亡,但是已经带给夫子很强的冲击力。后生可畏!
但后生们也不要得意的太早,如果这后生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什么成就,那也就没什么可畏的了。

年轻人能成长,能够有出息,最重要的是学好。法语之言,谁不听从呢?但只有少数人根据它来改正自己的缺点。别人恭维的话,谁听了都高兴,但只有少数人听过即算不放在心上。听了恭维话就信以为真,明知缺点却不能改正,这种年轻人,是不太靠谱的啊。
年轻人自己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和不忠信的人交友,错了就不怕改正。主忠信,毋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只要立定了志向就别动摇,三军能夺帅,但凡夫立定了志向,只要自己不要动摇,谁也夺不去。

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不嫉妒,不贪求,什么行为能不好呢?’”子路听后,终身反复背诵这句诗。孔子又说:“做到这样是合道而已,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联系上一段说的,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如果子路这里就自满,那就等于止步在这里,不会再有进步了。
岁寒,乃知松柏之后凋也。
修德直到后来才知道弟子们的才智和悟性及毅力,才见到弟子们各自在哪些方面有特长。
人是有区别的,像子路勇者也,颜回仁者也,南容公冶长,智者也。
勇者智者仁者都有典型的特长,即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夫子自己一身而兼具三美。
人既然是有区别的,所以不能始终保持同心同德,故而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充分了解人的区别,了解各自的长处和短处,才能用好人。才能把每个人用到适宜的地方去。

夫子之道不能行于世,在本篇最后又总结了一遍: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唐棣的花朵啊,翩翩地摇摆。我岂能不想念你吗?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远了。”孔子说:“他还是没有真的想念,如果真的想念,有什么遥远呢?
看来很多人对夫子说,您的道真的很好,可惜啊太高妙了,我们没办法跟您学啊。学生们可能这样说,比如冉有就当面说过,非不好夫子之道,力不足也。
也许还有其他人对夫子说您的道真的很好,可惜啊我已经老了,我们没办法用它治国啊。比如齐王这样说:齐景公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夫子当面不好反驳,但并不同意他们的看法,这里是夫子自己的看法: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你们根本就不想家,若想家还在乎远吗?
潜台词,你们就不想治好国家,若想,还在乎时效慢吗?
夫子之道治国须时间是相当长的,短时间内不见得有成效,不像法制,立一道法令,马上全国一边倒的就齐了。当然,看起来是齐了。暗潮汹涌之处,不足为外人道也。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从没有基础,到慢慢的前进,再到筑起九层之台,再到筑起土山,只要有这个精神,国之大治怎么会远?又怎么会治理不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