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五章 公冶长篇
(2013-11-27 11:11:39)分类: 论语浅注 |
公冶长篇第五
5.1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5.2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5.3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5.4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5.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5.6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5.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5.9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5.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16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5.17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5.18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梲,何如其知也?”
5.19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5.21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5.22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5.23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5.24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5.26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5.1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5.2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5.3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5.4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5.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5.6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5.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5.9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5.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16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5.17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5.18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梲,何如其知也?”
5.19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5.21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5.22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5.23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5.24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5.26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本章的题眼是论人,孔门高弟们和当时的社会名人,每人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孔子论其优点并加以排序。
其中隐含了两条:
一,各优点皆排在仁之下,各种优点汇集起来也许就是仁?
二,孔门弟子出场的顺序,说明了他们修养的顺序,即是离仁距离近的排前面。
公冶长最近仁,所以以女妻之。(此处南老先生南怀瑾提出,为何不是以其兄之女妻之,最好的应该让给其兄之女而非留给自己亲女啊,是因为公冶长在坐牢,在世人眼中是有污点的,孔子以其女妻之正是免却后人无谓的猜疑。我认为南老先生这段话体现了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非常了不起)
南容居次,而且如白璧无暇,这是世人眼中的完人,故而以其兄之女妻之。南容的修养也是相当了不起,夫子的评价非常高,邦有道则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有利时能够不负所学,不利时能保全身家性命,非常人也。在道家体系里,像南容这种也是非常高明的良材。
再次是子贱,君子人也。君子在论语体系中,其地位相当高。几乎仅次于仁。孔子给子贱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
子贡再次。因为君子不器,而子贡乃器也。胡琏是最高明的器,只在国之大典才用到,用完又珍而藏之,非常重视。但是,再高明的器,也是器。
就像乞丐中的霸主还是乞丐,呵呵,这里是开玩笑的。
我想,此处表达的意思是子贡的格局或者说悟性或者说意象不够前面三人那样高吧,但是子贡做事做人都是异常漂亮的,才具非常大,简直是儒商中的传奇。就连他的师弟子禽都认为,子贡比孔子还厉害些,更无论其他人了。
在道教里面,那些功成身退的人或弃天下如敝履的才是厉害人物,子贡达不到这种标准。所以子贡排在公冶长和南容,子贱之后,也在颜回原宪之后。但就是这样一个排名不怎么高的子贡,他的事业和成就已经是太多太多的人望尘莫及的,孔门弟子何多才也!
子贡之下是仲弓,别人说他到达仁的境界,孔子不以为然。别人说他口才不便给说话太板是个缺点,孔子也不以为然。仁是没达到地,说话太板不是缺点地,孔子把他排子贡之后。
仲弓之下是漆雕开,让他做官他说我怕能力还未到,心理不自信。这是非常真诚的态度,验证夫子在前几篇的话,君子不患无人知,患无以立。漆雕开,真诚人也,不自欺也。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不以富贵为意也。
子路再次。子路跟夫子最久,而且武力过人,是弟子兼保镖,但是由于他鲁莽的性子,每每让夫子头痛,呵呵,这里再敲打敲打他。这里孔子刚称赞了子路的忠与勇,子路闻之大喜,夫子不得不敲打敲打他,除勇之外无所取材。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5EN00SIGG.gif公冶长篇" TITLE="论语第五章 公冶长篇" />
借孟武伯之问做个小结,孔门弟子们没有达到仁的境界者。但是他们的才具之大,确实让人不容小视。子路可为千乘之国治赋,换成现代的官位就是省长兼军区司令。冉求可以为一国之相。公孙赤可以为外交部长。
评着评着忽然发现漏了一人,孔门大弟子颜回。此人是夫子内定的传衣钵者,可惜早逝。但是此人非常高明,能够三月之内保持在仁的境界,这样已经非常非常了不起了。在孔门中,仅次于夫子一人也。
什么叫高明?高明就是哥已远离江湖,但是江湖上还流传着哥的传说。
颜回去世了,他的名声虽经万世而未衰。
夫子借子贡之口表颜回的高明,其悟性之高连子贡这种才高气傲者都不得不服。甚至孔子自己也说,他和子贡都不如颜回的悟性,这是何等高的评价,颜回虽死犹荣!
夫子可不是吃素的,不仅仅会夸人,他还会骂人。而且骂得还很重。。。
宰予这孩子不是个好学生,但是他又非常聪明。不仅聪明,他的口才还非常好。不仅口才好,他还挺有叛逆的精神,在命学里面这是伤官格啊,呵呵呵,扯多了。
别人都在用功的时候,他老兄在那高卧睡大觉,被孔子捉到了,这一顿狠批。。。呵呵呵,估计宰予以前下了大决心,保证要如何如何,但是这老兄明显言过其实了。所以夫子也就不给他客气。
孔门中挨骂的估计就子路和宰予两个吧,一个是因为鲁莽,一个是因为言过其行。
接下来,毫无征兆的蹦出来一个新概念,刚。真的毫无征兆吗?非也。孔门高弟中没有人有这项突出的优点,而且孔子也没见过别人有这份优点,但它又是仁的一个表现方面。故而,突然切入放在此处,说明无欲则刚的道理,进一步说明仁就得无欲。
子贡做思想汇报,我不想别人怎么对我,我也不想这样对待别人。夫子肯定了这种思想,但是知道子贡还做不到。层次还不够。
借子贡自己的话,揭示子贡的层次在何处。他没听过孔子讲论性与天道。那么我们问一个大不韪的问题:孔子他自己明了人性和天道吗?实际上,这种质疑几千年来都未停止过。
但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我先说三条证据,一,孔子襄易经之十翼,字字珠玑,其理解相当透彻。二,性相近习相远是三字经中孔子的话。三,在论语本身也可以处处见到孔子关于天命的认识,如子畏于匡那段及被人包围于陈那段,最后的第二十篇尧曰那篇都是孔子对天命的认识。
但是子贡为何不得而听之呢?是因为层次还不到。结论是曾子和颜回这二人必然听孔子论过性与天道。
下面是对子路形象的补救。子路鲁莽归鲁莽,但他有最大的优点,就是真。这是人的慧命所在,也就是传说中的慧根。鲁达有慧根,不戒和尚有慧根,子路也有慧根。
莽归莽,莽得可爱。
谁最可爱?小孩子最可爱。
为何?
因为小孩子最真。
子路的最大优点就是真。
以下的文章是针对社会上闻人的。
借众人的表现揭示仁在其他方面的含义。社会闻人各有优点,但还不够仁的境界,仁是超乎所有优点之上的、
即是所有优点集合起来,基本上就是夫子所言的仁了
仁,必须文。好学而问。
必须恭,敬,惠民,义。
必须智。
必须忠。
必须清。
必须三思而后行。
必须能够随实际调整状态,与时俱进。
下边是归入另外的部分。
世人皆不明仁之境界,也做不到仁的要求,孔子心中兴起教而育之的念头,以免文化失传。我乡党之小子们本质还不错,但是不知道怎样去发展,我回去后需要好好教教他们,以便中华之文化永远流传下去。
在回去之前,孔子还得先发通告给家里那些大人物们,喂他们些定心丸,夫子回去不是跟他们抢饭碗的,而是回去教书育人的,大家相安无事吧。(这里的含义是南老先生发现的,我再次佩服一下,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这里夫子发出三个声明:
一,伯夷叔齐不念旧恶,夫子离开鲁周游列国,也是为人所迫,被人逼走的,所以孔子说以前的旧怨我也不提了,翻篇了,大家放心吧。
二,但是对于你们的认识我还是不同意,你们认为微生高直,我却不这么认为。不同意归不同意,我不来纠正你们,随你们便了。
三,巧言令色足恭这些表现,我还不屑为之。隐藏怨怼而与之交好这种事,我更不会干。所以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哥不找你们麻烦,你们也别来烦我,我是耻于与你们交友的。(这才是夫子认为的直,而不是微生高的直)
按照论语的老规矩,最后几句是总结题眼,顺便把它升华一下。
夫子的志,就是仁的外应,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简单的比较,就知道夫子比颜回高明,颜回远高过子路。
下面的两句才是精华。
夫子在这篇里表现那是相当执拗(呵呵呵,用词不当,体会意境体会意境),这也不对,那也不对,这不是仁,那不是仁,他说的那个虽然是仁,但是又那么高,虚,飘,怎么能做得到呢?
最后的两句正是教人怎么去做。
一是:察见己过,而内讼。这是一句话,但有俩意思。要察见己过,还要自己改掉它。曾子后来对这句话做了个思想汇报,即是后来很有名的吾日三省吾身。
二是:好学。何谓好学,虚怀若谷,不耻下问,活到老学到老等等。孔门中只有颜回好学,夫子痛失颜回之心可知,正不得不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