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利用好杨凌的教育环境资源
(2022-09-12 16:52:43)
标签:
讲稿 |
看了整个2022年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立题项目,就某一教学环节、某一具体课程方面关注的比较多。但就立校立学环境而言,高凤香的《杨凌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是少有的几个选题之一。着眼于立校环境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这或是大家看好这个项目的重要原因。
我们现在占主导性的是现代化教育,是与城市化、工业化、电子化的时代进程相匹配的教育,这或是现在的中小学生对三农知之甚少的重要原因。钱穆先生曾独具慧眼地注意到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本质区别。他说农村人好言养字,“曰培养,曰滋养,曰涵养,曰保养,曰容养,曰调养,曰绥养,曰抚养,对一切物,如植物动物,乃至对人对己、尤其是对人心内在之德性无不求能养。亦可说中国的人生哲学乃至文化精神主要精义亦尽在此养字上。但都市工商人则不懂得一养字,他们的主要精神在能造。养乃养其所本有,造则造其所本无。养必顺应其所养者本有之自然,造则必改变或损毁基物本有之自然。养之主要对象是生命,造的主要对象则是器物。此两者间大有区别 ”。 钱穆以为这种东方文化的“养育观”,和西方文化的“创造观”有根本的不同。农业社会是生成、养成的世界,而现代工业社会是合成、造成的世界。不同的办学环境,对孩子成长的作用与影响是多方面的。杨凌这样一个农业的环境、生命(生物)的环境,让我们的教育与文化里面多了一点柔性、多了一点温情的东西。这里培养的学生不一定是最优秀、最杰出的人才,但一定是作风朴实、基础扎实、干事踏实的人,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这样的学生虽然不可能在甫一出场就会打开局面、引起轰动效应,但是“路遥知马力” ,随着时日的推进,往往能受到重用、取得成功。考虑到杨凌这样一个特殊的教育环境资源,我有时候在想,杨凌的家长、杨凌的学生何其有幸啊。杨凌学生质朴品性的养成,或与其特有的育人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乡间小镇、涉农专业,少了些社会上弥漫的浮躁与喧嚣的氛围,而多了点宁静与平和。某些东西与你相随有伴时,你不会感觉它的珍贵,但一旦丢掉或失去或有百身莫赎之叹。杨凌特有的育人环境对于学生人生造成的影响、打上的烙印,我们要进一步发掘、关注与总结,而且要有一种紧迫感。
我们现在可能觉得住到城里边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但我认为将来很可能是把城乡差异抹平以后的一种综合性的选择。杨凌这个地方为啥适宜人居呢?它除了良好的城居条件之外,多了一份田园风光、多了一些清新的空气、多了一些青山绿水,真正做到了城乡优势互补。我们过去司空见惯、耳熟能详的好多东西,蓝天、空气、田园风光慢慢地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逐渐会变成稀缺性资源。这些年随着杨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培养的学生与其他院校多了趋同性而少了特色性,诚朴勇毅也就很难落到实处了。
今年的一号文件里面提到耕读文化,有的人把耕读文化看作是耕与读两个因素的简单结合。它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存模式,应该把耕读文化提升这样的一个层次去理解。关于耕读文化,我用四句话予以概括:科教养学;劳动养体;自然养性;文化养心。要践行耕读文化,要找一个最佳的一个选择地的话,那恐怕应该是杨凌了。
前一段时间新生入学的时候我有个迎新发言,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现象:现在还有很多人不愿意上农大的情况下,中国一流的大学何以纷纷地开办涉农专业?在那么多一流大学里边,划分日趋精细的学科专业方面可能遇到了一些阻隔与限制,沿着既有的路径走不下去了。在现代化、工业化进程中,唯有农业是一个涉及自然、社会、科技、经济与文化的“复杂巨系统”。任何一个学科、专业与领域的深入研究与单科独进,都不可能解决我们所面临的三农问题。整体思维、系统认知和科技武装,这些决定未来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把跨学科研究和系统方法提上了议事日程。他们回过头来,想到了农业这个古老又充满生机与智慧的学科与产业。一流的、顶尖的大学设置农学院,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当代科教思想、理论与方法的重大转变,也是未来科学研究发展的大趋势。
我给同学们说,你们现在来到西农学习研究农业,待你们走出去的时候,正赶上二十一世纪科技发展的潮头。不要看不起农业院校,农业院校涉及的农林水牧生物,都是科学研究的实验对象,其他综合性大学哪里能找到这么多的实验材料?另外一个就是一定给大家讲,农业绝对不是我们过去理解的面朝黄土背朝天。人家现在已经进入到分子生物学水平了,数字化智慧农业操控,可能是最轻松惬意的工作。我们如果把这些认识贯彻到杨凌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中去,就有了一定的思想、文化的高度,不要简单地安排一些报告、组织参加一些劳动,那都是惯常的思维与做法。
最后我有一个建议,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应该分层次建设,现在的三个版块设计有趋同之嫌。我是搞历史的,钱穆先生写过《国史大纲》,被认为是四九年以前中国的历史教材里面最好的。有人问怎么给学生讲历史?他说,小学讲历史故事;中学讲人物事件;大学讲历史规律。这样的话,就有效地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契合了。我们结合课题做些变通,给小学生讲古今农业科学家的故事;给初中生介绍杨凌农林水牧各学科的设置建设与发展;到了高中的时候学习研究这些涉农科学家的事业和精神,并由此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有层级区别的、能体现杨凌涉农特色的、能在较长时段里可持续使用的语文校本课程体系。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2022.6.26,《杨凌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开题评审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