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农业历史研究忆旧之七:中国农史承上启下的学术中坚力量

(2022-04-01 15:59:31)
标签:

杂谈

上世纪七八十前后,一批三四十年代出生的农史学者开始崭露头角并担当重任,成为中国农史界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于农史学科薪火相传功莫大焉。

陈文华先生早期与农史界的联系并不算多,是他用一己之力古代农业科技巡展”,带去参加郑州会议,让整个搞农史的人耳目一新。后来他创办《农业考古》杂志,得到了农业部的大力支持。陈也是一个颇带传奇色彩的人五十年代的时候就是厦门大学考古系高材生,学生时代被下放到江西乡间“改造”,促进了农业与考古的结合,最后创办了一个杂志,开创了一门学问,树起了一面旗帜,开辟了一个阵地,成就了一个人才。陈的著作有《论农业考古》《中国农业考古图录》《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等。

北农大有董恺忱先生和杨直民先生。董先生很有影响的就是比较农史研究,出版了《东亚与西欧农法比较研究》。王毓瑚、杨直民先生曾先后长期担任北农图书馆长,在王的指导和影响下杨开始研究农史,著作有《农学思想史》等。董、杨先生虽然没有王毓瑚先生读过学位,但他们尊王为自谓私淑,也是王先生最为倚重的两员虎将。之后还有一个阎万英女士她是北大著名考古学家阎文儒教授的女儿,著有《中国农业经济思想史》。有很长一段时间,农史的相关学术活动中,西农的张波北农的阎万英、南农的张芳因人同属四十年代生人,号称农史青年三剑客。但是天不假年,万英先生四十英年早逝,令人痛惜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李根蟠先生,较早出版了《南方少数民族原始农业形态》《中国原始社会经济研究》1987年),在很长一段时间以农史学科代言人的身份活跃在学术界。农史诸多学术研讨会的评议与总结,常非李先生莫属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范楚玉研究员著有《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合作),以中国科技史学会农史学科委员会名义进行的农史学术活动,常是由她出面组织召集的。

西农的邹德秀先生在六十年代曾向学校建议,希望给辛石配助手协助工作。后此事虽因故搁浅但邹先生古农学的兴趣始终不减一直是古农学研究室的亲密合作者。1984年的青岛农史会议上,邹先生担任中国科技史学会农史学科委员会理事,先后出版《绿色的哲理》、《中国农业文化》、《世界农业科技史》等著作,成为农史界熟知的农业思想文化史专家。1979年,西农调张波同志回古农室工作派遣赴北师大进修音韵、训诂、古文字学,为以后的农史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波教授出版《西北农牧史》、《不可斋农史文集》等著作,号为农史学界张少帅。1982年,调冯风同志到古农室从事文献管理工作.她是冯先生长女,在冯老的熏陶教诲下,经过进修和工作实践,很快的熟悉了文献,并且承担起农史专业研究生的农业历史文献教学任务冯先生父女二人共同致力于中国农史事业,一时在农史界传为佳话

南京农大三四十年代出生的农史学者,构成了相对庞大的学术群体。若郭文韬先生的《中国耕作制度史》、叶依能先生的《中国历代盛世农政史》、《太湖地区农业史稿》、朱自振先生的《中国茶叶历史资料续辑》、张芳先生的《中国农田水利史》等,不能一一遍述。

华南农大还是岭南、珠江的研究相对应的多一些周肇基先生早期是学植物生理的,后来著有《中国植物生理学史》。彭世奖先生著有《中国农业传统要术集萃》、《中国作物栽培简史》、《历代荔枝谱校注》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