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农城创意乡村:杨凌农耕文化研讨会发言

标签:
讲稿 |
关于这次会议我是这样定位的,说它是涉农问题的神仙会。昨天二月二龙抬头,今天惊蛰,我用了一个“龙抬头,神仙动”,具有美好的寓意。
关于这次会议用词,在前曾征求过一些意见。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我们今天召开的是“杨陵农耕文化研讨会”,这和杨陵文旅局有很大关系。是杨陵区而不是示范区主导召开的会议,所以我们一定是用耳朵“陵”,而不是用两点“凌”(笑)。我有一个想法,以后稍作规范,凡讲农业科技建议用两点“凌”,凡讲农耕文化一般用耳朵“陵”。“杨凌”之名实际上是示范区建立之后才用的,当年我也曾参与了这个改名论证的论证过程。当时的一个想法是,将来随着杨陵的知名度会越来越高,考虑到东方文化不太接受以“陵”命地的传统,遂有杨陵改名的提议。当时有关领导设想改字不改音,专家建议用阳光的“阳”、凌空的“凌”,一阴一阳,发生之道,亦和杨陵的农林水牧生物科学特色相契合。但是国家有个地名办,如果两字皆改,地名办审批需要延宕好长时间。时示范区成立在即,采用变通的办法只改一个字,所以现在就保留了“杨”而改成陵为“凌”。我的表述是讲科技一定是两点“凌”,讲文化一定是耳朵“陵”,因为它有一个历史积淀,民间传承的过程。
还有一个就是,既然借用职业技术学院的宝地开会,也向胡校长进言,提议你们的旅游与管理学院一定要把文化加进去。旅游就是看景,管理就是挣钱,这几乎没有给文化留下太多的空间。我想红相院长把这么多神仙大咖叫到这里来,也是有一些用意的,就是想给这个学科与专业一个更大的发展与办学空间。涉农旅管文化,在陕西在杨陵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且文理兼顾,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我们今天的主题一个是文化农城,一个是创意乡村。我觉得杨凌通过这些年的发展,应该是到唱响文化农城的时候了。由于我们长期以来给大家展示的主要是科技教育这样一些东西,所以有人曾经说过杨凌这个地方有科技没文化。我们的各个单位、各级领导也主要抓的是科技,认为这是硬头茶饭,文化的事可以放一放。这几年当然有了很大改观,上上下下都认可杨陵是农耕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国农业的圣地。西农博览园的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杨职院的耕读文化馆,加上示范区拟建的农史馆项目,农耕文化的要素越来越多了。我作为搞农史的人,理应对这一现象欢欣鼓舞,但是文化如果成了单维的表达,实际上是一种不足与缺陷。再建十个农史馆,能搞得过我们的那一个吗?比不过的话,就是简单重复,没有实际意义。当时杨职院也想搞农史馆,我建议他们错位发展,搞成耕读馆,这样很可能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定位相契合了。我赞叹的是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行动能力,我们一旦有了这样的定位,人家一个假期就把它弄起来了。大家如果注意的话,我前两天在朋友圈发过《杨凌的隋唐盛世文化》,建子沟那个地方,我对它的一个看法是“可能是目前不可多见的盛世明君长成地之一”。中国古代那么多帝王,能像唐太宗这般活态存留于历史与老百姓心中的当不会太多。有关唐太宗的历史记载与民间传承,在建子沟这个地方做到了完美结合、相得益彰。对于杨凌的文化建设与发展,我大概是这样想的,就是要关注它的学术性和民间性不同层,学术性就是雅的这一方面,把它纳入隋唐盛世和世界文明体系中去认识和评价,让它具有一定高度与张力;另外一个就让它有充分的活力,就是让普通老百姓能参与其中,让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说,杨凌除了农耕文化的话还有隋唐盛世文化。当然杨陵还有这个丰厚的民间民俗文化,咱们的《杨凌风物》实际上那个应该一集一集继续编著出版,形成系列。杨凌有着悠久的农耕文化、隋唐盛世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这或是杨陵文化比较客观全面的认知和表达。
还有一个主题是创意乡村,我认为创意乡村是在乡村的建设与发展里面加入意识、理念、智慧、构思、艺术和美学的理念,是对于我们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只关注科技要素、经济要素投入的有效校正。我们前些年讲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时候更多的是讲科技的作用、资金的作用、经济的作用。实际上这些涉农投入,在现代社会肯定会遇到与城市工业投入的比较效益问题。如果你是资本持有者,肯定有一个愿不愿意投入到乡村与农业的问题。但是如果把意识、理念、智慧、构思、艺术、美学这些东西加进去,可能会有一个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中国的非农化进程推进到今天,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到了该拐弯的时候了。当我们终于变得接近工业化、现代化、科学化时候,我们发现现代化带给我们的并不是我们完全想要的东西。农村的田园风光、清新的空气、绿色的食品,甚至出入相助、邻里相扶持的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都在逐渐成为稀缺性资源。在这个时候,我们倡导精英回乡、资本下乡、耕读文化还乡、适意生活在乡,当大家不再以城居判别人们身份与地位高下,甚至以田园乡居为时尚的时候,乡村自然也就振兴了。如果现在大家都往城市里走,像抽水机一样把资本、人力全部抽到城里,乡村只能日趋破败。乡村振兴固然要资本要技术,但是可能更多的是要理念,需要创意、需要一些文化,这是我对创意乡村的一种解读。
今年的一号文件把耕读文化写进去了,在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时,强调进一步“完善耕读教育体系”。我们理解的耕读文化不是“耕”和“读”两个要素的简单拼接,而是一种理念,一种生产生活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处都能捡拾起对耕读文化的向往和传承。“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家庭模式,农户门宅匾额上的“晴耕雨读”、“耕读传家”字样,昭示出主人耕作不忘读书的生活和人生追求。这一模式是对“不辨菽麦”与“目不识丁”两个极端的有效校正。耕是维持基本生存的物质基础,而读是格物致知、修身养性的最有效方式。耕读结合体现了以劳动养体,自然养性,文化养心的和谐理念,这正是城里人现代人生活工作中所缺少的东西。杨凌作为知名农业科技创新型城市,它的田园风光、青山绿水与宜居环境,兼采城乡文明之优长,具有践行现代耕读文化得天独厚的环境与条件。在这里,我们如果能循着科教养学、劳动养体、自然养性,文化养心的方向前行,或能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路径,渐臻让人企羡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