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叙事与农耕传统”学术研讨会发言
(2021-10-20 09:28:53)现代化是历史发展过程里边的当前阶段,它给我们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今天我们在充分肯定现代化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之同时,可能更多的是想谈谈它对农业带来的冲击和需要应对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农业的古今之变和中国医学的中西之别,这是一个近现代以来的学术命题。在此之前,中国不存在所谓的古今农学和中西医学区别。后来因为西方现代农业、医学的引进,当我们不能拿现代科学对这些传统学科进行认识和评价的时候,于是就有了农业的古今之学,医学的中西之别。最初可能是传统农学与中医占有主导地位,后来讲传统与现代农业转型、中医与西医结合,大有后来居上之势。现在以现代化相号召,传统农学与医学之地位与作用渐趋式微,大有被替代绝灭之虞。
我们如果把现代化看作是一个发展与进步的过程,那么以现代化相号召,就可以激励人类从现实社会向理想社会的迈进。以时间为序列,可以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史前时代、上古时代、中古时代、近古时代以及近现代等不同时段。但是时间序列的分类方式除了建立了起历史的时态概念以外,本身并不能反映每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内涵。而且具体到每个时代,相对于之前皆可谓之现代,相对于之后则可根据时间长短或谓之古代、或谓之近代。所谓的现代化或是诸多有关人类历史与社会分期分类方法中内涵与外延最不确定的概念之一。如果今天是现代的话,那昨天就是古代,明天那就是未来,依此类推,实际上等于每个时段都有它的古代、近代、现代。
我们所说的现代化一词大约产生于18世纪,其含义同样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经过较长时段的归纳与总结,我们认为一般意义的现代化,是指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大致经历了传统现代、经典现代、新现代这样不同的发展层级,反映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由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的转变。
第二个问题,现代化带给工农与城乡是截然相反的两种变化。应该说现代化给工业与农业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但是相互间的作用和影响还是有很大差异的。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带给工农与城乡是截然相反的两种变化。现代知识、科技与信息,既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也是城市与工业化的主要推动力量。现代知识、科技、信息的聚集经济效益,吸引各种资源不断从乡村流向城市。城市日趋繁荣, 逐渐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农业产业的传统性、社会组织的分散性、交通运输的僻远性,成为现代化的制约因素,导致农业日益落后、乡村日益衰败。梁漱溟先生说,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史,总体上是以乡村的破坏与衰落为代价的。
由于农业生产周期的固定性、农产品功能的稳定性、农产品价格的限定性
第三个问题,是农业的工业化误区。勿庸置疑,当代农业产业绩效的提升与劳动强度的减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工业技术与能源动力的武装与驱动。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设施大棚、反季节种植、智慧农业等的一步步深入,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确实也曾为传统农业千年未遇之变局而欢欣鼓舞。但当走了一段路程之后,发现农业现代化带给我们的并不是我们完全想要的东西。
农业的自然再生产特点,决定了在不同的土壤、气候、环境条件下,形成各具特色、风味的地方名优产品。大规模地发展温室大棚,确实在某种上改善了动植物的种养环境与条件。但是整齐划一的环境设置、单一的种质选择、一样的水肥配方,标准的管控措施,带来的是农产品的趋同化发展。在这个时候,更值得回味、怀念甚至更有商品价值的是地方名优产品,而不是现代大棚里的无差异产品。
现在盖一亩面积的大棚需要投资几百万,好一点的智慧棚要上千万。如果是在那里面进行工业生产,先期投资可能很快就能收回;如果从事农作物、蔬菜、花卉、水果作务,虽然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设置调控环境,但是农作物从种苗到成熟的生长周期不可能因此而有些许缩短。这里带来的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就是经济学上的不划算。土大棚还赚点钱,越是现代化的大棚,投入的越多反而回报越慢。数千万投资,一辈子从事农业经营可能都收不回来成本。
大规模的集约养殖,实际上是建立了一批“动物集中营”。传统散养我们讲的是畜牧兽医,也就是在畜牧业发展中的兽医保障功能,针对的是动物个体;现代规模化养殖则盛行的是兽医畜牧,针对的是动物群体。那么多牛、羊、猪、鸡集中在一起,最害怕的是某种疫疾的出现、感染与流行,这种情况下先行预防尤显必要,没有某种病疫也要统一注射疫苗。
我们培育了诸多的新品种,单一化种植逐渐替代了许传统的原生品种,结果是带来种质资源的逐渐消亡。我们现在的种子工程,变成了附加值极高的商品性生产。某些果蔬种子甚至是按籽粒计数计价的,但是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若按成本价去销售则消费者买不起;若按市场价去销售则种植者并无多少收益。一个好的品种被培育出来转让给公司经营,它卖给农民时一定要翻番赚钱,这实际上不利于科技的推广与普及。育种事业,若完全交给商业资本去运作,带来的肯定是粮食安全保障功能的降低。
大规模的人工设施、巨量的能源耗费、过量的无机肥药物的投用,所带来的系列问题就是土壤、水源、空气的污染,化肥农药的超标,食品安全系数的降低。在传统农业时代,是没有什么废弃物的,所有的东西都是可以转换、可以用的。化肥、农药确实比农家肥药有效,但用了数十年以后诸多问题逐渐凸显。农业面源污染成了我们及后代子孙着力应对和解决的问题。
现代化对农业带来的另外一个变化,就是趋利化的农业结构选择,什么赚钱种什么东西。比如陕西八百里秦川,孕育周秦汉唐文化的那么好的一个地方,现在极目所望全是猕猴桃。猕猴桃一天吃一个两个可以,不能当饭吃,但是猕猴桃如果卖不出去,农民实际上血本无归。
第四个问题,是现代化对农业科学教育研究带来的一些影响,就是在农业科学研究、农业教育方面,科学分类带来了“碎片化”。一个农业大学现在有数十个学院,谁能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各学院基于自已的学科与专业,每一个都认为自己的很重要。这实际上说明了自然科学的专业学科划分,导致了单要素的突出和碎片化研究的强化。现代农学培养的是我们经常讲的“专门人才”,但实际上一个合格的农民,是综合能力的培养。过去一个好的农民实际上就是多面手,整个农作过程全程参与,全都会。现在为啥农业大学的学生不太好就业?本领技能太单一,十八般武艺里边只会使一种,遇到另外一种情况与问题应对不了。要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单靠某一个专业与学科的单科独进肯定是不行的。为此学术界提出了“农业巨系统”的概念,就是说农业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科技、自然各种因素是个巨系统,要靠统筹、靠整体、靠综合这样一个思路去解决问题。另外一个,就是科学研究、科学价值和生产应用相脱节,科学研究越来越深入,而应用这块越来越没有人搞。我们这批人退休以后,现在三十多岁、二十多岁的那些教授、专家已经不下乡了。他发表研究的文章没问题,实验室做实验也没有问题,但是牛病了,苹果有了问题了,农作物遇到病害了,他却解决不了,这是科学研究和生产应用的脱节。
在我们的思维模式里面,老是把工业与农业、现代与传统、科学与理学截然两分,而中国传统的学问更多是一种综合性的,虽然不一定是科学的点状深入,但总体判断是没有错的。比如说因地制宜不是科学的分析,但是形成理性判断没有错。我们的思维模式里面,老是把这个看成先进与落后、创新与守旧的关系。这在认识论上有问题:实际上他们是一种继承的关系,而不是替代的关系。我们要响应现在的东西,但是也不要小看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思想、智慧与有价值的东西。总之,随着后现代的出现,这里我不太想用“现代”这个概念,可能更多影响的是我们的工业城市文明。继承优良传统,发挥现代优势,如果要选择一种路径的话,这个路径可能相对应的要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