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365梅乡随笔(外二篇)
(2023-01-29 06:39:01)
标签:
365 |
北京作协组织作家到梅州去采风,通知的名单里有我,依照习惯,便早早地把手机里的墨迹天气加上了梅州,每天或早或晚的打开看看,看看梅州的天气是冷是热,刮风还是下雨……
梅州这地方,地处粤东,我以前没去过,所以,对其知之甚少,不过从名字上判断,那里应该多梅,一一梅州嘛,理应与梅有关一一,一查百度,果然如此:梅州自古就有梅乡之称,域内多见古梅,山川、古迹、村舍、乡镇亦多以梅命之——这多少颠覆了我江浙多梅的记忆:原来梅州才是梅之故乡诶!
一月中旬,北京还是“三九四九不出手”的隆冬季节;但在梅州,却是满目葱绿,卉木萋萋,正是梅花盛开的大好时节了。那一朵朵、一串串的暗香疏影,色如胭脂,花气袭人,把个梅州装点得一派诗情画意。
梅,蔷薇科杏属植物,排名十大名花之首;国画中的“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都有梅,可见梅在文人画士心目中的地位。不过那些梅多以曲、欹、疏为美,全是经过人工“斫直、删密、锄正”过的,清人龚自珍在他的《病梅馆记》里曾对其大加诟病,且“乃誓疗之”,然而时至今日,人们看到的梅(绘画、盆景乃至埋于地者)仍是那些状如虬爪的病梅。
梅州的梅却不是这样,丝毫没有被“斫”被“删”被“锄”的痕迹,我在好几个地方看到的梅都是直溜溜的,枝干状如山杏,远远望去像是灼灼盛开的桃花,十分好看。这也足见梅州人之爱梅乃是真爱。
写梅州,叶帅是不能不提的人物。叶帅是梅州人,他的故居就在梅州雁洋镇虎形村,到达梅州的当天下午我们即去参观。故居有屋舍数间,保存良好,木门、白墙、鱼鳞瓦……虽然略显陈旧,但却打扫得干干净净。可惜里面正在大修,我们只能站在外面朝里观望。
叶帅善诗文,写过一首《咏梅》诗,诗曰——
心如铁石总温柔,玉骨珊珊几世修。
漫咏罗浮证仙迹,梅花端的种梅州。
字里行间透出了叶帅爱梅更爱家乡的一番情愫。
客家文学院的一位朋友说,离叶帅故居不远,有一棵古梅,树龄已有1400多年,花期正旺。我们想去看看,后因道路狭窄,汽车开不过去,只好作罢。
梅州是客家人聚集之地,到梅州不能不看看客家人住的地方——围龙屋。围龙屋又称围屋或客家围。这种建筑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听导游说,典型的围龙屋都是大门前面辟有一块禾坪和一个半圆形的池塘——禾坪用于晒谷或夏日乘凉;池塘则是为了养鱼养虾以及救火时的取水之用。禾坪边上有的竖有一对或几对石楣杆(导游称其功名碑),上面刻着某年某地某种考试某人考取某某功名等等,用以记录考取功名的人和家族的荣耀,并以此激励子孙后代努力读书,光宗耀祖。大门里面,分上中下三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俗称横屋,一直向后延伸,在左右横屋的尽头,筑起围墙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围起来,小的十几间,大的有二十多间,正中一间为“龙厅”,——“围龙屋”的名字即由此而来。小围龙屋一般只有一到两条围龙,大的围龙屋则有四条五条甚至六条围龙。
梅州有一座很出名的围龙屋,名曰种玊上围。种玊上围位于梅州市丰顺县汤南镇,据说是明朝遗臣罗万杰为反清复明而建。罗万杰,崇祯甲戌进士,官拜吏部员外郎(桂王时拜副都御使),明亡后,曾招募人马,打算起兵抗清,后因形势急转几下,遂遣散将士,痛哭入山,布衣蔬食30年。康熙初年,揭阳县令奉命请其出山仕清,罗万杰不从,以诗婉拒,诗有“首阳亦属周疆里,敢道茹薇不是恩”两句,颇具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侠义。
罗万杰当年建的这个围,“围”的不是屋而是村落,从外面看像是一座城堡,其建筑风格极为独特。据说外墙是由一百零八堵墙围筑而成,材料用的是贝灰、糯米泥、沙石子及红糖,(有人用舌头舔过,确有甜味,我用手摸有坚硬感)里面的房屋雕梁画栋,檐缀垂莲,梁架皆饰以通花、狮蟹、花草、人物等雕刻。各祠堂厅堂墙上都刻有楹联,且悬挂木质匾额,内容大抵都是张显祖德、激励创业、勤俭持家、爱国爱乡之类。
古围外有绕围濠沟,至今通水,宛如玉带。围外广场前有一池塘,水不多,几乎见底,围子里的人说,过了冬季水量就会充足,既可养鱼和防火,还与风水相对应:内设照壁,外修明塘——有“山旺人丁水旺财”之意。塘边一字排开有五棵古榕树,当地人称“五丛榕”。据传清代古围内出了五位举人,按当时“每中一举种榕一棵”的乡规,一共种了五棵榕树,那树至今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古围共有大门四扇,正门为西门,门上有“种玊上围”匾额,南门是“南安门”、北门是“北平门”……围墙四角各建一个两层哨楼,外露的三面墙各设有枪眼两孔,用以防卫。
泉乡最美三月天,氤氲温泉雾气腾。
木屐声声敲石板,汉子汤帕扎腰间。
孩儿嬉戏汤池闹,俏妇洗衣笑开颜。
据说是当年古围里生活场景最真实的写照。
围内有手工制作面线人家,房前屋后到处晾晒着面线,面线是汤南特产,有三百多年历史,那里的人家但逢嫁娶、生日、弥月、乔迁等喜庆事,席面上都少不了面线一肴。
面线很长,味儿是咸的......
梅州是客家人的聚居之地,那儿有一种小吃,近乎北京人夏天吃的凉粉儿,黑色,嫩滑,味道微甜。
这叫什么?我问。
梅州文学院的朋友告诉说,叫仙人粄。是用当地盛产的仙人草熬制而成的。
“粄”这个字,我以前没见过,以为又是一个自造的字,就像陕西关中biang biang面的那个biang字。后来查百度百科,才知道汉语里还真有这么个字。“粄”(音板),形声字,从米,从反,本义是大米制作的食品。
客家人有入伏吃仙人粄的习俗。据说,在入伏这一天吃了仙人粄,一夏天都不会长痱子。确否?我不得而知,但却很喜欢这一习俗。
关于仙人粄,客家人有个传说,说王母娘娘为表彰后羿射日之功,赐其不死之药。不料,药被嫦娥偷吃了,飞入月宫。 后羿知道后,急了,命人搜罗一千童男童女到仙人岛去寻找仙人草,以便自己也能成仙。可到哪里去找仙人草呢?那时,老百姓家家害怕孩子被抓去寻草,怨愤之声日益沸腾。后羿听说后,十分懊悔,不久,便抑郁而死。后羿死后,人们发现在他的坟头上长出一种草,这种草能生津止渴,降温祛火。原来,后羿生前备受心火焚烧之苦,才抑郁而终,其灵魂在离形之后恍然大悟,洞察到生命必须仰仗一种将酷烈环境置之度外的清凉去养护。于是,他寻找仙人草的愿望便由虚幻变成现实,他以自己的死平息世人的怨愤,用自己的灵悟度化置身于生命火海的人们。
他坟头上的草就是仙人草。
梅州还有一种小吃,叫老鼠粄。老鼠粄,跟老鼠无关。因其两头尖尖,形似老鼠,故名。老鼠粄据传已有百年历史。做法是将黏米用冷水浸泡几小时,捞起控干,磨成粉,然后用开水搅和,反复揉搓至适度后拧成团,再以特制的“千孔粄擦”架在锅上面,将粄团压在粄擦上用力来回摩擦,擦出的粄条掉入开水锅中,煮熟后捞起,放入冷水中浸泡,冷却后捞起晾干。食用前,煮或炒,均可,再配上碎肉、葱花、胡椒粉等几味佐料,一拌,味道极美。
江西会昌也是客家人的聚居地,那儿有一种“粄”,名“老鼠屎粄”,做法与梅州大体相同,只在佐料上有些差异,他们是在“粄”上浇一点麻油,撒葱花,外加榨菜、酸菜、萝卜干等,然后食用。
梅州的“粄”种类很多,有粟粄、笋粄、卷粄、甜粄、忆子粄、层子粄、芍菜粄、田螺粄、算盘子粄,等等,都很好吃。
某日,读书。在一篇文字中得知,客家语义中,“粄”即为“粉”,客家人把粉叫做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