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师生》(十五)

(2025-11-13 14:35:36)
分类: 教育
熟悉的陌生人

夕阳下,李老师看上去是安静的。其实,他是一个接着一个连续动作着,他忙得不亦乐乎了。钓鱼人都知道,表面上的平静,不是真的平静。那眼睛要十分的专注,那手提的竿子要特别的敏捷,还有那分分秒秒地对于水下鱼情的正确判断。单就外在来看,其实也是一刻也没有消停:时而要穿蚯蚓,时而要撒喂子,时而要抛竿,时而要溜鱼,时而要甩出竿子……这些娴熟的动作,对于一个老钓手来说,几乎是不费力,轻巧地如同李老师在那黑板上替学生板书。

他忽而蹲在塘埂上,忽而站起身来,忽而坐在青草间,这真是一组自然的连续动作。这种运动,可谓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宜的。难怪人们把钓鱼运动,当作一项十分高雅的户外运动。

此时此刻,他心中更有一份期待,一种按耐不住的激动。

单就李老师的耳边,显得热闹非凡了:有小猪儿嘟嘟嘟地叫唤,有老母鸡咯咯咯哼唱,有来自水面叮叮咚咚地大大小小的声响;还有蚊子和苍蝇嗡嗡嗡出场的伴奏。他看看天空,已经没有多少霞光了,他知道夜幕即将来临了。

也就是快要到掌灯时分,他那诱饵还在水下发酵呢。他依稀能够看到,水面上不断地泛着一个个细细的水泡泡,宛如那深邃天空中一组密集的星星。他那钓位子,依然鱼情活跃的……他确实舍不得离开啊!

钓鱼人难舍夕阳啊!只有身处其中才会感觉得到。这时候,最是适宜鱼儿上钩,可是时光总是极其短暂。夜幕一步步逼近,远方钓线那白色的浮子也有些模模糊糊了。

按说,李老师可以说是满载而归了,可他就是舍不得离开。每一次外出钓鱼,他都是这样,早点回去吧!早点回去吧!内心里不停地这样呼唤,可是脚步依然没有挪动一点点哟。“再钓上一条就回去了!”还是同样的声音,每次钓鱼临收场,都是这样的结语。在他心中,不知呼唤了多少次这句话,可此时此地,他却是念念不舍了。

他右胳膊感到麻麻痒痒的,仔细一看,是一只大蚂蚁在胳膊上爬着呢。大蚂蚁的身子,就像是一粒粒黑豆子串连而成的,油油亮亮。它靠前一粒豆子上,生着两个触角,像是收音机的天线,一个劲地向外弹射出去。这么大黑色蚂蚁,平时很少见的。“可以穿上它做钓饵的。”李老师想到。

李老师在给鱼钩穿上蚯蚓时,又看到一只只大蚂蚁,它们肆无忌惮地在草叶间上上下下地爬行着。那天线一般触角,十分警觉地向外探着。每次抽回钓竿子,从鱼钩上落下的被鱼儿咬得残缺蚯蚓,掉在地上,这是它们最好是美味。它们甚至早已知晓,这里有的是美味:蚯蚓、米粒、麻花粉末。那一只只大蚂蚁,如同下班的车辆,在茅草丛中快速地穿梭着。胆大的一只,竟然爬到李老师手臂再爬到钓竿上,继续向着竿尖爬。也许是李老师用手穿引蚯蚓时,残留的腥味让大蚂蚁胆大妄为而又忘乎所以了。

李老师只好用左手指弹飞这只大蚂蚁。蚯蚓和鲫鱼混杂的一种腥味,向他阵阵袭来。钓鱼人都是这样,身上散发着一股股腥味和汗味。特别是夏天,这种气味会更加浓郁的。要是在阳光下暴晒一会儿,那腥气更是浓重的。只是自己又是嗅不到的。

一只大青蛙,从塘埂边跃进水里,激起一阵水花。此时水面不再平静了,水纹,水花,水星;次第开放。夕阳下,这块水晶般的调色板动起来活起来了。

蚊子伙同蠓虫,开始一轮轮地轰炸了。那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狂。许是手上、身上以及那钓鱼竿子,有着很多鱼腥味,招来了更多的蚊虫包围。它们找到一个理想的活动空间,乐此不疲地,上上下下翻飞,围着李老师尽情地欢唱着。蠓虫只要一来,就是一团团,如同那淡墨泼洒到宣纸上一般,亮白空间立马变乌黑一团——“这是流动的中国画吗?”李老师想。

他压根就没有沮丧的情绪,那一尾尾鲫鱼,被钓线甩到幽深的半空,就是一条条会飞的鱼儿。

此时,理智告诉他:凡事都有个度。钓鱼也是一样,尽兴就可,见好就收。如同他盘腿打坐,千万不要走火入魔的。那些气功杂志上,常写着这样警醒的文字。

从鹿起山下吹过来的晚风,特别凉爽特别舒心,让人心旷神怡。晚风是送给李老师最后的馈赠。

身心疲惫,经过晚风一吹,几乎是荡然无存了。

他走在街东的路上,家家已经灯火通明了。

手下沉甸甸的收获,吸引着那些熟悉的家长:“李老师好!李老师好!”……他们接二连三地叫着。

街东村就连着学校,是一条窄窄的小巷子。平时这个巷子,来来回回行人总是络绎不绝的,因为这条巷子也是连着沙埂新街。他到了街东小巷子,几步远距离,也就进了学校。

这是一条长长的街东走道。说是街道,它还不够资格的。因为临道而居的这些农户,他们没有做生意。巷子很深,住户很多。这里的住户,不再是草房子,而是新起的砖瓦房子。红砖黑瓦房子,在当时来说,也是时髦富裕的象征。也有几户是楼房子,这更是了不得,必是万元户才有的豪宅.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有了自家的楼房,那还了得。就是红砖勾缝屋顶是瓦的房子,都不多见的。

李老师特别熟悉这些街东住户,他们大都是瓦房,也有几户是楼房。红砖瓦房与学校的灰砖瓦房,遥遥相对。红瓦住户户与学校只是一墙之隔。走道的一边是农家,另一边就是学校。学校大办公室的窗子,正对着这个巷道。所以,每每坐在办公室,他能够听到巷道上行人说话的声音。真真切切,就像是在自己的耳边那般近。好奇的时候,他可以放下报纸,或者正在批阅的作业本,临窗看看外面的大姑娘和小伙子如何絮语。同样,老师们坐在办公室里,外面的行人,也能抬头透过窗户看到办公室里几位老师的活动。

行人与老师,真个是一墙之隔。一些人很是面熟,只是从没有相互讲过话,是熟悉的陌生人那种(待续)。

——选自《中师生》霍同长著

作者简介:霍同长 双本科学历 正高级教师 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 六安市书法协会会员。六安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六安市优秀班主任  六安市优秀教师。著有《时间与笔尖并行》、《小学生同题优秀作文》、《作文教材》、《鹿起山下任平生》、《学科带头人教学成果选编》、《家风正 子孙兴》等。主持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课题,在国家社科基金“十二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新时期中小学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综合研究》中,勇于探索、勤于创新,成果斐然,被教育部关工委授予“杰出贡献奖”。在国家级、省级CN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并荣获省级、市级、县级教研奖二百多项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