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师生》(八)

(2025-11-03 10:31:37)
分类: 教育

后来,我循着自己爬格子的路子,相继写了《周末累啥》、《珍惜你拥有的》、《忘记痛苦》、《鉴定要写真》,此种类似于“白干豆腐”那般长短大小的短文。其中《鉴定要写真》还被转载于市级党报《皖西报》。这10元一篇的小短文,最多是20元一篇,倒是给我带来一场场惊喜的,更是给我在学校和当地带来了应得的声誉。一些本校老师或者周围群众,他们都知道龙潭小学有一个爬格子的年轻老师,有人干脆叫我“霍一笔”了。我倒是喜欢这样的称呼。后来,我转到南港明德小学,有位老教师直呼我“小莫言”,我却不大喜欢的。我哪有莫言那样的文才呀?写文章与我,只是消遣或者说玩玩。

不管怎样,此时,我似乎找到一个业余爱好,或者后来有的老师称作的“为之奋斗的方向”。我可以坐住板凳,以至于乐此不疲了。

我被调入乡镇中心小学,我有了这个好彩头,学校的老师们对我也有了新的看法。学校一直以来,拿笔杆子的人不多。学校有老师发表文章,校长自当刮目相看的。我也成了青年骨干老师,成了入党积极分子和党组织培养对象。

其实,有着爬格子的意识,还是要从我工作的第一所学校谈起。

我的第一所学校是山区的一个辅导区小学。这个有着十几位老师,四五百学生的乡镇辅导区小学,给了我很多很多。

第一个写作的启蒙,是学校里多年订阅的报纸。那时候,报纸是与外界联系的重要通道。纸质化阅读,是我们做教师的必修课。我们同那里的老教师一样,一杯茶,一张报,是我们最美的精神享受。

《人民日报》《安徽日报》《参考消息》《半月谈》等是学校订阅的主要报刊。记得还有一本《小学语文教师》。茶余饭后,我们在学校的大办公室里,主要消遣方式是读报看杂志。校长身体力行,老教师给我们做样子,我接连分配到这个学校的中师生,很快也就成了一个个阅读者。

不记得是哪期的《人民日报》,有个“群言堂”栏目,有篇作者卞幼平的文章,题目叫《‘述而且作’岂不更好》。这篇文章写得真好!它里面讲到一个教师的如何更好地专业发展: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读书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而写作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我们曾见到不少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经年累月地抱着这家资料,那家参考而不停地讲下去,成天忙于备课、批改作业、辅导,苦则苦矣,然而对教材、教法、学法等问题无暇有全面而细致的研讨,不易形成某一方面或某一系统上独到、深刻而又确凿的见解和观点。原因是他老师重复着别人的结论。

如果他平时注意思考,并且行诸文字,公开发表,那么他的教研极易深入下去,而不至于浮于某个层面上。经常写,你便会自觉地在某一方面集中注意力,并以此为突破口,从而摸到适合自己教研的路子;经常写,能较明晰地发现到自己的薄弱和欠缺处,有效地找到纠正与弥补的方法;经常写,会更为主动地吸纳现代教育理论、优秀教学成果,为更新和充实知识创造条件。

总之,凡是经常撰写论文的教师,都是十分关心本行的诸多期刊的,且会用心去阅读上面的文字,因为那些毕竟是别人辛劳探索的结晶。反之,一个教师成天忙于事务,固然也能干出成绩,但作为一个经验型而不是创造型的教师,他是难以跟上时代步伐,他的那些经验也无甚特色……教师不仅仅在于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教师更重要的是要会读会写,特别是一个名师,要勤于动笔,乐于思考,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和做教学反思。不做“坐而论道”,而做“起而行”人;不仅于课堂上好好讲“述”,而且还要在课下细细创“作”,“述而且作”——才是通往名师之路的不二法门。

再者,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老师,如果把他的做法、心得体会及时地加以总结,推而广之,不就会让更多的人少走弯路吗?试想,如果没有孔门弟子们的记录整理下老夫子的言论,我们何以能领略和继承孔子的博大精深的教育遗产?在现代,“述而不作”而能冒尖者毕竟寥寥,既“述”且“作”者倒极有可能成长为大师。打开现代教育史,那些名师名家实绩不无证明这一点。

这篇文章,深深地影响着我,并且影响着我好多年。

文章的题目,我一直还清晰地记得:“述而且作”岂不更好!

以后的好多年,我的教学,都是循着这个理念,在做,在行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