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师生》(三)
(2025-10-28 14:07:54)| 分类: 教育 |
2023年,可以说是我的阅读年吧。在这读过20多本著作中,对我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那要算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本著作。
我读的是2023年9月第14次印刷的最新修订版《文化苦旅》。该书有作者新版小序。我很是认可余秋雨的直言、坦言、真言。作为一个资深的文化人,余秋雨写了很多的文化人、文化事,向我们展示出中华文化以及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
余秋雨先生有着很好的文笔,加上自己能够身体力行,不是坐而论道人,而是起而行者,可谓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双万人”。书中不仅是娓娓道来的优美文字,而且文章中字里行间里渗透着他特有的真情实感。洋洋洒洒的众多篇幅里,都蕴含着一名中国学者的真知灼见和东方人的聪慧睿智。
我曾经读过余秋雨的《借我一生》,也有一些感触,但没有读这本书带来的一次次心灵震撼。阅读一本书,是讲究缘分的。《文化苦旅》这本书,早有耳闻,却始终没有机会买下这本书,更是没有机会读过这本大作。2023年10月,一次偶然刷抖音,看到抖音商正在推荐此书,于是一拍即合,下了单。书几天后到手了,是最新版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以散文结篇,每篇文章自称一体,主题鲜明。文章篇幅不长,适合我平时课间闲暇阅读的。
每天“小早读”,约有半小时。我可以读上半篇或者一篇,都不用花大力气的。轻轻松松地,没到半个月,读完此书。十月的天气,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小早读时间里,教室里透进朝阳,学生们在教室里大声地诵读着《弟子规》。我在教室里,手拿一本书,来来回回地踱着方步。我有时候,有意无意地,把《文化苦旅》的封面散开。一些好奇的孩子,睁大眼睛偷看那书页。我佯装不知道。
我想,三年级学生是认识“文化苦旅”这四个行楷字体的。我联想到,将来以至于哪一天,这些学生也有自己的偶然,肯定会与《文化苦旅》相遇,能够读到这本经典著作的。他们会同我一样:好好认识一下华夏文明的灿烂历史;认识一下巴金老人在世的那个风云时代;认识一下我国文化领域的诸多名人。更能认识一下,余秋雨老师不仅自己能够读万卷书,更能够行万里路的!认识一下,这位“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认识一下,这位“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是他,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些列最重要的文明遗址。作为迄今全球唯一完成全部现场抵达的人文学者,一路上是如何对当代世界文明做出了全新的思考和紧迫提醒。
如果说,2023年算作是我的阅读年;那么,2024年,确切地说,我的阅读更加迫切和深入,我确然成了一名阅读者。这一年,方才让我觉得,什么叫做坐住板凳,静下心来好好读读中外名著。
《额尔古纳河右岸》、《皮囊》、《阿拉泰的角落》、《我的阿拉泰》、《呼兰河传》、《生死场》、《芙蓉镇》、《抉择》、《天行者》、《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万水千山走遍:三毛传》、《大道与匠心》、《从文自传》、《人间值得》、《快乐就是哈哈哈哈哈》、《变身》、《山河故人》、《情》、《飞》、《诸神充满》、《人生从容》、《南京大屠杀》等。
在这样的20多部作品中,有大气恢弘的茅盾文学奖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抉择》、《芙蓉镇》、《天行者》;也有类似散文集一般的著作《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人间值得》;更有一些现当代文学作品《山河故人》、《从文自传》、《情》、《飞》、《阿拉泰的角落》、《我的阿拉泰》等。
我的阅读没有分类,几乎是遇到什么就读什么。买到什么书,感到装帧或者字体合适,读起来不怎么费力,也就先入为主了。
我的阅读习惯,一般是读完一本才会进入下一本。自己提醒自己“切忌虎头蛇尾”。每每读完一本书,一般会在该书的扉页上注明,某月某日读完此书。还给该书封面拍上照片,于当日发到微信朋友圈,以示此日真正读完此书。这种仪式感,主要是给自己读书长旅下设一个“加油站”;也好让现今萧条冷落的读书市场,燃放一次烟花而已(待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