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鹿起山下(一)

(2022-11-19 16:15:38)
分类: 教育

第一章  尝试写作

 

昨天是1221,是周一。

按照学校往常惯例周一学校会通知全体教师开会。

果如其然,学校老师签到处旁边黑板上,已经写着当天开会的通知了。

会议时间不长,算是教师工作中的大事,最近各个学校都在开展“县管校聘”工作。从文件学习,到学校拟定实施方案,也就是一个礼拜的时间。

大家最近在办公室里议论最多的,就是“县管校聘”这件事。让老师们紧张的是,学校按照师生比119比配,还是多出1名教师怎样在50多个在岗教师里,“筛出”1名不在比例的教师,这才是最伤脑子的事。

最伤脑筋的,还是学校一把手。

学校没有多少新鲜事,无非就是:上班,上课,作业,开会。工作就是这样地周而复始。当学校有了这样的新文件,大家像是有了些新鲜劲儿,每个教师都在拭目以待。

教师日常生活,就是这样地平淡。有时候,我们甚至是感到特别地乏味。所以,一个教师,你觉得应当有着自己的一方天空,能够舒展一天积攒下来的疲惫。特别是来自精神世界中那种孤独感与无助感。

因此,一个稍稍有着理性的教师,他会思考:什么样的日子,让自己过得有意思。什么样的生活,才是自己想要的。

当然,我也不例外。算是这种思维人群里的一个。

回到家里,立马打开手机,点到“安徽省作家协会”微信平台,看看今天有没有更新。我记不得,什么时候就有着这样的习惯,只要手机在手,就会打开这个微信平台,而且点击安徽省作平台的频率越来越高了。

更加在意我的朋友圈,以及其他微信朋友群,看有没有最新的安徽省作协消息,特别是2020年度新入会会员名单公示”的字样。

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足足两个多月的时间。

等待,就是一种煎熬。等待,更是一种希望。

109安徽省作协发布“关于2020年度新入会会员申报工作的通知”开始,我的入会思维就处于紧绷状态了。

好在暑期,有的是时间,我有心把自己曾经发表的文章,重新梳理出来。一开始初衷是,为明年申报“正高”做一些准备。

其实,整理工作本来就是教师个人成长的一项大工程。整理需要耐心,更需要时间。我自己就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学会整理,你将成为半个专家。其实,我们做教师知道:学会整理,就是让自己的努力变得有序,让自己专业成长的目标变得更加清晰,让自己看到那个熟悉的自己,是怎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谈起写作,我们可能有着与别人同样经历那就是,我们都是经历着从外行到内行,从陌生到熟悉,从无为到有为,从小到大,从少到多的漫长过程。记得1998129日,我的第一篇《硬件要硬 软件不软》短文发表在县级报刊《舒城报》。若是从那篇文章算起,我的写作年龄已经20多年了。虽然《舒城报》只是个县级党报,当时的发行量也是不小。县下的各个单位都是订阅了这份县报。当然,学校更不例外;我们每位教师人手一份。

《舒城报》大都写着县内我们身边的事儿,教师们都爱随手翻翻。就是因为它接地气,我是它的忠实读者。

读得多了,自己就想写写了。于是开始学着投稿。我也不知道自己投了多少篇,我也不在乎是否就能立即发表。那时候,用的是稿纸,是名副其实地“爬格子”。我平时喜欢写钢笔字,字儿也算还好。特别是投稿,我是舍得花时间,一笔一划地抄写。有了草稿,誊抄时候,我总是十二分地用心用力。

我的文笔并不怎么好,也许是编辑看中了我的钢笔字,看出了我的用心,才让我发表。就是这样的一篇“豆腐干”,让我燃起了写作欲望。

我的铅字名字很快让身边同事知道了,大家在茶余饭后里谈到我,这就更加激励我多读报和多爬格子。

写作中,辛劳与回报往往不成正比。甚至在一段时间里,你什么也看不到。那种石沉大海的感觉,死亡一般寂静,足以让一些热情似火的写作者望而却步。

我要感谢《舒城报》,感谢《舒城报》那位我至今没有认识的编辑,就是那篇短短的不足二百字小文,让我整整看了几个小时

一连好几天,我都沉浸在这种精神的满足和心灵的愉悦中。

我,就像很多写友一样,开始做梦了。我甚至开始编织如何实现我的作家美梦

没有几天,我收到了《舒城报》的编辑给我寄来的稿费。

我第一次尝到收到稿费幸福。

我至今还记得,邮递员韦师傅抬高嗓门喊我的样子:“霍老师!你的汇款单!”

那天我刚刚放学,正准备往家走。

见到熟悉的邮递员韦义令叫我,我乐呵呵地笑着。我不知道是稿费,但下意识地感觉,是件好事。看着汇款单,看到《舒城报》几个字,我知道是稿费了。此时,我多么希望整个校园里回荡着韦师傅这样的喊声啊!

这种获得感和存在感,让人觉得兴奋不已

“是10元。”映入我的眼帘的是这个数字。我仔仔细细地端详那,汇款单位“《舒城报》编辑部”字样。

钱不多,可感觉还是不少。

我想关键是文章忒短,还给了这么多。倒不是我缺了这份钱,它是对我劳动的认可。我反反复复端详着这份汇款单。我没有立马去邮电局取钱,而是郑重地把汇款单放进自己的口袋。夜深人静,我都要把它拿出来,美美地看上几遍。这样状态持续着好多天,等到取款最后期限的日子,我才恋恋不舍地来到邮局里的柜台上,那张绿色的汇款单被我签了名,10元到手了,绿色汇款单不见了

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人们常常这样说。

没过两个礼拜,1223日,《舒城报》上刊登了我的《周末累啥》这次文章稍微长一些,200字多一些。这对于我来说,同样是欣喜。我高兴的是,又一次在党报上看到自己的名字。办公室的老师们,有早知道的。老师们每人都有一份《舒城报》,自己花钱买的报纸自己肯定要看。就是因为贴近自己身边人和事,他们有兴致看的

当年,《舒城报》文章篇幅都不算长,属于那种“短、平、快”,老百姓容易接受的。就像后来的微博,百来字的文章,大家都爱看。

有了这样的两次尝试,我更是壮了胆

于是,我就学着给杂志投投稿。那时候,学校都订阅了一些报刊和杂志。报刊是用来了解国内外形势和动态,杂志是为教学服务的可是老师们真正读起来的人却是很少

我也试着读那教研杂志,也想写写教研文章可是投了几次稿,都是杳无音信,不了了之。一次例外,我从朋友那儿知道,身边有人曾经给《家教》杂志投过稿,而且命中了。此是省级刊物,是有学术水准的,含金量还是有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偶然得到《家教》刊物邮箱地址,细心地记下来。

这一次,是我直接收到寄给我的邮件

我拿在手里信封,沉甸甸的。牛皮纸信封,赫然显眼地印有“《家教》编辑部”的字样。直感告诉我,这是事。我迫不及待地打开,是一本卷曲了的《家教》样刊。油油的彩色封面,鲜艳夺目。一阵清香沁人心脾,我心儿砰砰直跳。我快速浏览目录,见到了“霍同长”的字样,我激动地又把书儿合起来。

《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发表在《家教》19994期上。  

我要找个没人的对方,好好地端详它。

此时,真的好比自己见到久违的恋人。那种欢喜,那种激动,那种熟悉而又陌生的神秘感,骤然降临了。

我自己的这篇文章,我不知道读过多少遍。变了铅字的文章,似乎更可爱。把玩自己作品,是一种别样的享受!

相比较我的前面几篇报上的“豆腐干”,我的这篇文章,算是大作了,有着一千来字。勉强占用了一个版面了。

起初,我对杂志更多的是视觉感受,喜欢一本杂志,更多地喜欢它的封面或杂志的名字。自从有了这样一个长篇,我似乎能够嗅出每本杂志的妙处所在

真的,文字是有着气息的,特别是自己写出的文字,气息芬芳

这种感受,就像一位作家说过,喜欢自己的作品,好比喜欢自己的孩子。

我能体会他说的意思。

投稿与发表是不成比例的。但多写多投稿,确实能够加大文章发表的上榜率

这次,我在省级刊物《家教》上发表文章,让我对教育叙事的写作增加很多信心。

 

当时我在一个村小担任学校负责人。镇教育办为我们学校订阅了省级教育刊物就是《教育文汇》。每次到镇政府去开会,我就带回来几本这样的杂志。起初也只是随便翻翻,主要是了解教育教学教研动后来逐渐开始关注《教育文汇》上的一些教育叙事和教学论文来。

20099月,是新学期开学,我收到一个邮件;是沉甸甸的一个信封。看到牛皮纸信封上有着“《教育文汇》编辑部”的字样。我的直觉又一次告诉我,可能我有文章发表了。

《从整理学生作业本说起》文章,1000多字的教育叙事刊发在《教育文汇》。我的心儿砰砰直跳,这份惊喜带给我长久地写作冲动。从此以后,我就锁定这本杂志,经常给《教育文汇》投稿了。

我无法确定,我是否找到了教育叙事的写作途径,或者是找到那投稿命中的捷径。那段时间,或者说,那几年,我确确实实地成为《教育文汇》刊物的最忠实读者和投稿人。

《由思品课测试想到的》、《女儿作文中的方老师》、《记忆中的小学写字课》、《那个冰雨的记忆》等,都是那个时期(201120122013)投稿命中的教育叙事。

这些文章变成了铅字,除了让我写作倍感自信,更加大了我平常的教育教学中,努力学会观察和思考。也许就是一个不起眼的教育细节,也许就是平平常常的教学举动,也许就是学生不经意的一句回话等等都能进入到我的写作范围。

教育写作中,除了罗列一些教育细节,更要从中发觉教育智慧和教育启示。可以说,教育写作让一名教师有了更加机敏细致教育观察和睿智敏捷教育思考。这些在教育本身以外带来的惊喜,让一线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着新奇和信心。这是没有进入教育写作中的老师,确实没法体会到的。

我就是其中一个。

那段时间,我除了用心给《教育文汇》教育刊物投稿,我还用力经营着我自己的一块“小菜园”“杏坛听雨V。这那就是我的新浪博客名。可以说,杏坛听雨V,才是我写作的“根据地”我创作的“大本营”,也就是“杏坛听雨V”。

我的写作材料好多源头,都是来自杏坛听雨的博客。或者说,我的第一手写作素材,都在我的“杏坛听雨V博客上。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新浪网上注册了个人博客。

这得感谢学校的一位年轻教师张亚。他是一十分精明而又勤快的小伙子,在单位里充满着朝气一旦勤快,爱帮助人,学校教师们喜欢。电脑方面,他是行家。老教师这方面是弱项,他给予老教师很多教育学技术的帮助。

“霍主任,你这样爱写作,不如在新浪网上注册一个个人博客。”他热情地向我介绍。

“行吗?普普通通的人都能注册个人博客?”我将信将疑。

“怎么不能?申请一个个人账号就行!”张老师笑着说。

我当然如鱼得水,十分欣喜。我要他给我帮忙。

一开始,只是注册一个自己的博客账号,没有给博客起名字。后来,我想来想去,琢磨出一个诗意的名字“杏坛听雨”。我十分惬意,自己是个语文教师,在这个问题上,难不倒我。杏坛听雨:大意是,我人在教坛,时刻要做个倾听者。

有了一个自媒体,就自然地走进了一个新天地。

我的业余时间,几乎都泡在新浪博客上:读博,听博,写博。那段时间,我的业余生活过得很是丰富,人的精神气象也一下子变了

我想,任何一个媒体的存在,都有着的时代和合理性。在微信和抖音还没有到来之前,相比于QQ个人博客似乎更是流行一些

因为那个时候,手机还没有那么先进和高科技,手机上很少有自媒体可以供大家消遣。所以,人们还是热衷于家里或者单位里,有着一台自己的电脑。

于是,这个新浪博客自媒体更加满足于喜好文字的人。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真的是缘分。对于它,我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博客的最大优势是,有了一篇文章,就有了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页面。好比一本书,可以一页页地,可以随意翻动。只要有空余时间,我就恣意地浏览玩味的每一次点击,它会记下这一页的浏览量。我写的文章,别人也可以看,还可以随意加以评论。

自己写的博文还可以反复地修改。特别是自己的一些文字材料,存放在网上,大可放心,根本不会丢失特别是,博文挂在网上,也就为博友之间文字交流创造了可能性,为自己文字发表了极大的便利。

所以,一篇博文写好了,就可以在自己博客上发表。当然,这样的发表,不同于刊物的发表,没有多少权威性和含金量,纯粹是自娱自乐。好比是自己的写的公开的日记自己看,别人也可以看,还可以评论的。

当然,我们不可忽视这个小小的对外窗口,它也为我打开了通往文字世界的一扇大门。

我的时间宽余下来,就可以登博、读博、写博。自己的博客,就像农民拥有了自留地。可以深耕细作,可以挖沟垄埂,可以种瓜种豆,可以植草养花。惬意的是,这块田园,可以你随意打点,更可以放逐内心世界

所以,那段时间,我爱上博客是自然而然的。当然,浏览别人的博客,就好比串门儿,看到很多不一样的文字,特别是一些名博,那上面真的是别有洞天,让人流连忘返。

正如梅兰芳所言:不看别人演戏,自己演不好戏。

每次从博客上下来,多少有些收获,或者说是一些感悟,于是又可以在自己的博客上记录下来,成为自己的一篇小文。我还可以配上图片,加上自己喜爱的音乐。玩起博客来,真的很惬意。我博客写起来也是很用心

凡事都没有现成的路子,我的博客做起来,也是如此。我边做边学,在这个玩博的过程中,也积累一些自己的经验来。

你若经常写一些博文,就可以招来浏览量,还可以为自己的博客升级。那段时间,我真的到了乐此不疲程度。只要一有时间,就读博、写博,时间一久,练就了自己的读写习惯。这些细微的也是平常的行为,都在慢慢地改变着我,改变着我的精神生活。

为了写博,我要对文字更加敏感。

我订阅了一些教育教学刊物。我读《中国教师报》,读《教育文汇》,读《教学管理》,读《小学语文教师》,读《教师月刊》,读《读者》等。这些刊物,这些年来我一直自费订阅,也成了我的阅读习惯。

我的书房里,大都堆放着这些杂志。

这些刊物使我了解到最新的教研动态,也给我的博文带来一些话题。有了话题作为引子,写起博文来就有了依靠和底气。这些博文发表,常常被推荐到“草根名博”的“青葱校园”栏目,也给自己的博文带来一个鲜红的“荐”字。有了“荐”字的博文,又能带来多浏览量。

那段时间,我努力写博,甚至到了每天写一篇博文的程度。高峰时期,我每周的五篇博文都是“荐”。我看重这些火红的“荐”字,它们犹如一个个高举的火把,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我的博客浏览量逐日增加我的博客级别也在逐渐地增高博友的留言也在增多,博客粉丝在递增着。这些良心循环,证明了我的劳动没有白费。我更加专注自己“杏坛听雨V”博客的打造。我甚至觉得那是另一个我,一个精神世界的我,在网络世界里漫游着。我认识了很多陌生人,很多陌生人也认识了我。我们从没有见过面,但他(她)们确然地来到我的视野中,来到我的精神世界里,来到我的记忆里。我很是庆幸自己在新浪网上认识了这些朋友。是他(她)们一直伴着我写博、读博、听博、评博。我收获了很多想不到的东西。这是现实世界中,或者说,我工作的学校,根本无法能够给我的。

2012年,我的博客参加安徽省六项电教学术作品评选,荣获教师博客一等奖。个人博客人气和荣誉的获得,更加大了我写博的动力。

可以这样说,我的真正写作,是从写博开始的。那时候,对我而言,写作就是写博,这样讲毫无虚言。

随着博龄和博客等级的上升,我的博客也招来一些博客名家、大家的关注。他们给我留言,索要我的博文,当然我是求之不得的。我似乎看到自己的一些写作成果,我更加感激写作给我带来的甜头。

我的一篇博文《最是书香能致远》发表在《齐鲁新视听》,且是卷首语。我感到很荣幸,也很激动。我按照网上这个杂志编辑指示邮箱把博文发过去,不久我就收到《齐鲁新视听》的样刊。我还收到发表文章的稿费二百多元。

有的博友看到我的博文,觉得有价值,就给我推荐一些刊物,好新写的博文真正得以发表。这些都让我很是感激。是互联网让我的文字走出去,省去了我的投递。甚至我不知道,什么文章,向着什么杂志投递比较合适。这些都是那些不相识的博友给我指引着。他(她)们真正的不计报酬、不计功名,无私地奉献、助人为乐。我不知道他(她)们真实的姓名。要知道,新浪博客一般都是用昵称,是网名。

我的《潺潺流水缓缓行》发表在《文学月刊》上,就是一例。那是一位网上编辑给推荐到《文学月刊》给发表的。后来我收到《文学月刊》杂志,我才知道这件事的。我内心里充满着对这些编辑的感激。他(她)们才是我写博的老师,也是我的伯乐。

更幸运的是,我的博客,让《教育文汇》主编王莉看到了

一次登博,我看到她直接给我留言:有好的博文,可以直接发到她个人的邮箱。

这几句话,让我感动了好久!我很是兴奋!我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要知道,这是省级教研刊物,我们这个地方的学校,大都订阅这个安徽省省厅主管的教研刊物《教育文汇》。

我非常感激这位热心的王编辑,虽然我们素不相识,但好像是相识很久

对一本杂志的垂青,更多的是来自喜爱这本杂志中的文字对这本杂志的文字风格喜爱有加,对杂志编辑的名字是读者有意留心的“追风的女儿”这个博客,是王编辑的。她关注了“杏坛听雨V,我也在博客上关注了“追风的女儿”。我们成为名副其实的博友。我想,是教育文字,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她的鼓励,让我的教育文字走得更远。

真的,我的一些教育叙事,能够得以在《教育文汇》上发表,这要感谢王编辑,感谢我心中的这位伯乐。《从柴静成长看教师专业成长》发表于2015年第3期《教育文汇》,这篇文章将近4000多字,足足占了《教育文汇》的三个版面。对于我而言,这真的是一次较大的突破,而且文章是《教育文汇》排版的首篇。其中的分量可见一斑,文章很是给力。当我拿到这一期《教育文汇》时,真的是爱不释手了!

就目前为止,我在《教育文汇》刊物上发表14篇文章,创下了对一本杂志发表最多的文字。我对《教育文汇》的喜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所以,在我的印象中,说文章发表,就是文章在《教育文汇》上发表。

这样的写作积累,让我对文字更加敏感我甚至会感到文字带给我特有的神秘感和神圣感。我开始爱读纸质文字了。当我拿到一本书,我会十分虔诚地打开一页,读到每一行字,卷首语,更会让我有着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我知道,不管是自己的文字,变成了我希望的铅字或是看到别人发表的铅字,都有着很多不容易的事啊!文章,其实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展现我们可以从这些文字中窥见自己或者别人心灵世界,那是一个个多么精彩纷呈的精神世界

特别是自己写的文章得以发表,当我的眼睛看着自己的文字,心里洋溢着一阵阵幸福感受,这是那个时期特有愉悦心情。所以,写作能够改变着自己,改变着自己的情绪,进而改变自己的精神世界。写作,带来精神上一种宁静,这种安静来之不易丰富的安静,变得更加充实和美好。

201320142015这几年,我对文字热爱和虔诚,让我获得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除了每天有着一个向上、向好、向善的心情,更有着一种莫名的冲动和期待。一种无法言说的希望在前面召唤着我引导着我。我的课堂变得生动一些精彩一些因为我的思维变得活跃了。特别是我的工作,变得更加有着一种秩序感,身边的教育小事变得更加井井有条。这样有序化获得感的生活,带给沉甸甸的愉悦感

用业内的一句话说我的专业成长变得加速了!县学科带头人、市骨干教师、县优秀教师等荣誉也能接踵而至了。这些都是教育写作给我带来的丰厚馈赠。我深深地感谢这些文字,我的博文,我的博客。这些文字、这些博文、这些文字的发表的背后,是一个教师默默地努力和不懈的坚持。

最近,在引导学生期末复习中,读到一篇文章题目是《人,总要仰望的什么》文中的几句话印象特深:人生在世,不能总是低着头觅食,那样会矮化得像动物一般。人,总是要仰望点什么,志向高远,支撑起生命和灵魂。

我想,那个时候,或者那个阶段,以至于现在,或者是我的将来,我都这样认为是写作,让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昂扬的生存状态。是写作,使我们的生命自由奔放、激情四射,就像鲜花盛开,泉水奔涌。

写作,使我们的心智逼近崇高,发现崇高。

写作,能够使我们内心变得丰富、敏锐,由此获得感动,从而与心目中的崇高无限契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临习作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