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其实老师不如你”(113)

(2022-08-13 13:49:37)
分类: 教育

倪春练写字练眼力,不仅是在倪老师的写字课堂上用力练习,他还在平常生活中处处用心。他相信倪老师讲的一句话:功夫在诗外!

毛笔字,在校园里还是随处可以找到的。能够上墙的,都是好字啊。学校开大会时写的标语;校园学习栏毛笔抄写;教室里的黑板报学生作品;还有随处可见的家家户户的门对子。

三年级开始写大字,倪春开始认真临写倪老师黑板上的六个大字。他的、也开始留心观察、揣摩身边见到的好毛笔字。看到哪家大门对子写得好,倪春就要站在门下细细读来。春联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讲究对仗,崇尚传统,更是倡导新意。“世人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四海翻腾云水露,五洲震荡风雷激”……诸如此类的对联,倪春几乎耳熟能详。他在欣赏这些春联时,感受到众多来自民间书法写手的各种写字风格。

他喜欢驻足在一家家门前,有时候看得着迷。拜年的时候,倪春最大的快乐,是看那五花八门的对子,人家是否拿烟给糖,他根本不在乎。看到自己喜欢的字,他还用手儿做着书写的姿势。他认为,这些美劲,比庄主给的小糖要好。

每当腊月,他有时间就蹭着大人带他上街。街上人来人往,摩肩擦踵。他会躲到卖字画的小摊贩跟前,美美地欣赏那些摊在地上,或者架子上的对联。有时候,合作社也有悬挂的字画和对联,他就像找到了老朋友,一下子黏在一起了。他认为这些对联,就是一个个大字版的字帖。他要看字读帖。

倪春对书画总是流连忘返和情有独钟,他往往见了它们,就抬不起脚步,走不动路了。父亲常常吆喝他:“倪春,还不走?看够了吧?”

他一听,像是同老朋友分手一般,总是万般不舍。

一到年关,倪春几乎忙坏了。倪大才子,也就是倪春爸爸,他放下多年书写的毛笔,要让倪春来接班了。他见到倪春的《大字本》,多是“双圈圈”,觉得儿子写的字还好,端正也有法度。

写春联,在农家还是比较重视的。他们讲究红纸要是洒金的。讲究毛笔字能够拿得出手的。讲究自家大门对子最好能写出自家特色;写出的对子包含家庭新年的愿望和憧憬。就是对联张贴的时候,也有个讲究。哪个贴在“大边”,哪个贴在“小边”,什么时辰张贴最好等等。对子贴好后,家里人要防着不听话的小孩子随手撕烂。贴对子的浆糊要粘稠,粘劲要大,以防对子被风吹开、吹落等等。

 

如同倪大才子当初一样,倪春首先得学会裁纸。

一张红纸怎样裁剪才不费料,这个得会计算。倪大才子首先教儿子倪春,如何叠纸,如何顺着叠印,如何用裁纸刀或剪子细心地裁纸。先裁主对子,再裁门旁、门头。这是顺序,不能颠倒。这些活计,涉及数学,心里要学会估算。主对子、门旁、门头,它们的长度和宽度,都有讲究。不能太长,更忌讳太短和拼接。倪春爸爸首先示范自家大门对子的裁剪。倪春站在旁边专注地看着。他有时候帮忙递过去剪刀,好让爸爸弯腰裁纸。老爸下手动作轻而敏捷,红纸在他手下十分乖巧地变成了大小宽窄不一的条状,随着嚓嚓嚓地裁纸声,一张大红纸,已成写对联的料子了。那屋里飞舞着“金子”,闪闪烁烁,熠熠生辉。老爸手上、身上、桌子上,都已洒满“金子”。老爸手掌也染成红色,成了红掌了。

写对子,裁纸是个技术活,讲求省料,省时。看似简单,做起来需要下一番功夫练就。好比裁缝师傅,一块料子,如何裁成一件上衣或者裤子,心里要有谱子,要有尺寸感。裁剪讲究料子用得恰到好处,刚刚好。绝不能把纸裁费了,以至于“再来一张”。那时候,虽然一张红纸几毛钱,但农家一分一厘都用在寸劲上,没有多余的钱。虽说是“纸糊年”,但形式还是讲究的,仪式感还是满强的。就是对子贴歪了,大边小边贴反了,人家也要讲闲话的。

这些写字门道和实践知识,倪春都是从他爸那儿学到的。自家门对子写上几年,人家看了,赏心悦目了,赞叹声自然有了。倪春找到了感觉,胆子越来越大了。心情一高兴,精神一放开,字儿也不在拘谨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