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老师不如你”(97)
(2022-07-18 07:34:34)分类: 教育 |
家庭生活中的一些场景,一些细节,一些难忘,都在倪大才子脑子里闪现。这些场景、这些细节,这些铭心;都是他曾经经历过的、体会过的乡村生活情形。有段时间,他好像忘了,忘了自己朝夕相处的茅棚,忘了自己再也熟悉不过的田野,忘了那些如影随形的群山,甚至忘了许许多多的,过往过往的,忘了如同父亲那样平凡、朴实、勤勉的“水牛”一般的乡亲们!
不管怎样,人性有着自身的弱点。人是个容易遗忘自己过往历史的高级动物。人在不断追逐自己理想的同时,忘了自己的来处。
倪大才子当然也不例外。他同老李子不一样,老李子是一夜之间跌进“解放后”,他是实实在在地一夜之间跌入“解放前”。
从此,一直奋斗的教书生涯与他无缘了。他又回到了原先的起点。不过,这个起点,比原来的更糟糕。原先的起点,就像是一首诗:有远方,有朝霞,还有那蔚蓝的天际,任他遨游。现在的起点呢,他找不到语言来表达。他想到父亲的古铜色的驼背,想起了司空见惯的水牛,想起了那架吱吱呀呀的水车……
倪大才子,他想写下自己的悔恨。他觉得今天的失足,最最对不起的是:父母的付出。最痛,最最难言。在那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里,父母是多么英明多么具有前瞻性啊,让他来死心踏地来读书。
除了三间茅草屋,家里几乎是一贫如洗啊!逢年过节,他从没有看过父母穿上一件新衣服,或者买双新鞋子……
有一次,父亲从南港街赶集回来,父亲对母亲说:“现在市面上有一个‘钢腾锅’,买的人很多。他们都说好用,特别是烧开水,或者熬粥什么的,来得快!还省柴!孩子他妈,要不我们家买一个吧?”
母亲说:“买新锅要钱,要重新担锅台,要给‘钢腾锅’加个锅洞还要请瓦匠师傅,又要花钱的。我们手头上的块票子真的不多,还是留着给娃做学费吧。”
购物计划自然搁浅了。
母亲还是每天四点起床,用大铁锅熬稀粥。虽然条件有限,但由于母亲的勤劳能干,倪大才子感觉到,我们这一家子,同别人家没有什么两样的。
倪大才子家有块小菜园,靠近生产队清水塘。那一年干旱,塘水没了。父亲知道,塘泥肥沃,腐殖质多。白天队里干活没时间,父亲就利用散工时间,起早带晚地,一锹一锹地把塘泥甩到塘埂上,再一担一担地挑到莱园地里。父亲总是悄无声息地在做这些事。父亲永远把“公活”放在先,只要是队里安排,从不说二话。父亲也学着做些“私活”,比如起早带晚地在自家小菜园忙乎着。当他看到驼背的父亲一担一担地挑着“大粪桶”,步履蹒跚地走向自家菜园时,他方才真正明白自家种植的萝卜为什么比别人家的要大。
倪大才子要想写下悔恨,还有就是自己对不起亲戚、邻里和乡亲们。倪大才子,生于斯,长于斯。他的祖祖辈辈都住在倪家大庄子。当年倪府上也出过一代名医,也出过声名远扬的私塾先生。这是倪家最有嚼头的话题。医者仁心,教书育人,都是功德无量。所以,当倪大才子,很小的时候,他就听到不少倪家人讲着名医和先生的故事。家风的影响是悄然无声,更是潜移默化的。不要人说,小时候你的理想是什么,就在倪大才子的身边,有的是自己的长辈,有的就是自己的同辈人。
所以,当倪大才子事一出,倪家的医生和教书先生都是愕然。怎么会这样?他为什么要去碰“高压线”?我们要做些什么?这就是做医生和先生的高明之处。特别是“第三问”,不亚于给倪大才子开了一副中草药啊!草药来得慢,但管用就好。它不仅能治标,还能治本。
两位倪家知识分子,提前到了倪大才子家,给倪大才子父母“打预防针”:只要没有生命危险,其它都是擦伤!他俩拐弯抹角地,一个用“儒家入世理论”做开导---“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辈岂是蓬蒿人!”……一个用《黄帝内经 素问》中“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诠释这场“风波”来之则应之,应之则坦之……倪大才子父母对他们的“之乎者也”根本不懂,他们只听见“人不能死,就有希望!”最后,还是倪大才子父亲做了中庸之“总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就是这个意思!
两位先生算是没有白跑一趟,当听到同辈人讲出这句话时,几乎要击掌欢呼了。他们相信倪府上人的悟性都不差。路,就在自己脚下;再难走的路,还是有人走过来的。
好在两位先生的劝说,给倪大才子的父母宽慰了不少。他们心里明白,这件事不简单,惊动了倪家最让人敬仰的人。他们出来说话,表明对自个娃儿的重视,更是倪府上一贯团结一致、扶弱互助的家风家规。
所以,那天娃儿回来,他们什么也没说。他们能够体会到娃儿的无奈无助,更想着分担一些来自娃儿内心的苦楚。
当倪大才子抱着妈妈的一刹那,做父亲的也抑制不住流淌的泪水。
“孩子!妈妈知道了。这是一个人的八字啊!”方大才子母亲把“八字”说得声音特大。
“一个人一个命。命中注定做什么就做什么。干活人也是人!只要有胳膊有腿儿,饿不死人!”老娘的话,掷地有声。倪大才子嚎啕大哭了。
“哭吧!哭吧!哭出来心里就好受一些了!”母亲声音变得柔和。
此时的倪大才子,如同一个受了极度委屈的婴儿,扑在母亲孩子喊冤。
“算了!算了!我们庄稼人不是吃那碗饭的。你看哪个庄稼汉饿死了?孩子,听天由命吧!”母亲也说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