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杏坛听雨V
杏坛听雨V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7,447
  • 关注人气:2,15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问”课能有几多愁?

(2012-07-09 04:45:52)
标签:

情感

分类: 教育

   
 

 


“问”课能有几多愁?


                                                               听雨 

 

 

    

 

      笔者从教近三十年,小学语文教学就近三十年,尽管中间教了几年初中、高中的学生,可还是以语文教学岗位为主。这样近30年的语文教学与语文学科情结,恐一两句话难以所说。要问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我可以明确地回答,20年前课堂上“累的”“讲的”多是我,课堂里感性教学的多;20年后有了点课堂思索与调控,让位于学生的多了,课堂理性的把握的多了些,我自己“讲的”“表演的”明显少了。。。

 

 

     语文课,要说爱你不容易,要说的肯定很多,要说的问题肯定也很多。教了这么多年,语文课就说了这么多年,教改了这么多年。就像一位业内人士说:语文课教学---今天这样说,明天那样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语文课到底怎样教学?我们教学语文课一辈子,到后来真的不知怎样教了?。。。这不是小题大作,这也不是危言耸听。当下各种语文教学研讨活动空前活跃,形形色色的公开教学层出不穷,真的让人目不暇接了。公开课上----为了追求课堂的亮丽和观摩效果,过多的关注理念的前卫、设计的奇妙、文本解读的创意、课堂提问的新颖、课件制作的华丽。。。特别是为了追求课堂的预设、课堂的氛围,课堂师生的情感的“交锋碰撞”、师生对话的“答问纠结”,教师在备课或上课中可谓绞尽脑汁,倾其所有家当----“光、电、声、色”俱佳,“情、提、书、画”皆现,以其创造最佳“战绩”,以达“最优化”效果。。。常态课----却是截然相反语文课堂,教师“白开水”似的提问,学生“搞怪”的回答,让本该充满“诱导”“探究”的课堂,蜻蜓点水,草草收尾。。。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正在上《乌鸦喝水》,看她的课堂现场对话----

 

教师问:“乌鸦的前面是什么?”

学生回答:“瓶子。”

教师问:“瓶子里是什么?”

学生回答:“水。”

教师表扬说:“你们真棒,咱们继续。”

 

教师问:“水多吗?”

学生回答:“不多。”

 

教师问:“乌鸦喝到水没有?”

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频频颔首,重复一遍:“没有。真棒!”

 

教师问:“为什么没有喝到?”

学生回答:“乌鸦的嘴大了。”

全班哄堂大笑。。。

 

 

     学生笑了,开心了,老师心却越来越冷了。不要认为这样的课堂是个个案,它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郑国民教授增对一些国家“小语”优质课做过数据分析,结果发现:二年级的《丑小鸭》课例一等奖的提问次数高达108,二等奖的提问次数高达127;四年级《去年的树》课例,一等奖提问次数75,二等奖提问次数是122.而且,在这些问题中,有很多是不需要深度思考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基于这些数据,郑国民意味深长地反问:“如果平均一分钟提3个问题,那这样的课堂还有多少空间,多少时间留给孩子?”针对观摩课,常态课都有这样那样的不同不等的提问,我们的语文课似乎更多的变成教师的“语”,教师的“问”,教师的“演”,就像一位资深教师调侃:“问”课能有几多愁?老师“解说”是一流。。。

 

 

    回看我们基层教师学习的“范本”----一些名师的赛课活动,在现场,几乎登台的名师都有激情澎湃的提问,意味深长的答话,淋漓尽致的表演。。。这样的课堂,且不说课堂效果如何,一节课下来,教师累的大汗淋漓,欲罢不能。。。

 

 

     一位多年研究小语教学的基层教研员不无忧虑地说:如果一堂课依然是以“灌输”和“讲授”为主,时下,“小语”名师们,以及在小语影响下争相模仿的“粉丝们”依然再重复着自说自话,自以为是,以“我”为中心的教学,比的是课前预设得谁更巧妙,课上谁表演更生动;与其说课堂教学,不妨看做在欣赏教师的“单口相声”,在欣赏教师的储备、表演的天赋、普通话的水平。。。一句话,这样的小语教学还停留在“师中心”的就课堂时代!

这样的观摩课,笔者也听了不少,也得益很多,惊叹激动之余,回来想跃跃欲试,“大刀阔斧”一番;可我的课仿不了过久,试不了好长,自己的课堂终究还是“涛声依旧”,“原地踏步”了。-----因为我们忘了“学情”的不同,“师养”的不同;我们更忘了,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我体验的过程。我们在欣赏、赞叹、虔敬名师果真了不起的同时,我们无法复制那场“杰作”,那次“经典”。。。可我们也不要忘了,名师的高屋建瓴、颇费心机的“点拨”“问难”,学生确有事半功倍的,但这样获取和原生态的自我体验完全不是一回事,亦不可同日而语。

 

 

     最近,有心人更是直指小学课堂教学的“十宗罪”-----零敲零打的提问、繁琐无聊的对话、浅层庸俗的探究、形式主义的合作、有口无心的傻读、嘻嘻哈哈的表演、眼花缭乱的课件、哗众取宠的板书、随心所欲的导语、絮叨没完的结语。

 

 

     语文课堂“症状”是出来了,还远不止这些呢!有人说:爱你,才会挑剔你。有人又说: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我们发现了语文课堂一些“症状”,但愿我们能够对症下药了。语文课,与我们心目中的理想课堂到底有多远?-----是靠近的时候了!教育问题很多,课堂问题也不少,语文课堂问题会更繁。。。优化教育,优化教学,优化课堂才是关键。莫让我们的语文课成为教师的“口水课”,莫让我们的语文课成为人们的“口舌课”,莫让我们的语文课成为成为没完没了“问”课。。。打住!不说了,要不然语文课老师的毛病又上来了。。。

 

 

 

 

 

 

 

鈥溛殊澘文苡屑付喑睿

                        ----选自我的准日记体情感小说《尘封》(十)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