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 文
我坐在老师的怀里,觉得自己和老师就像一粒花生,老师是花生壳,我是里面的仁——我被紧紧地包在壳里,是那样安全、幸福。女儿作文中写的吴老师现在已不再当老师了,但她眼中老师温和可亲的样子时时出现在我的眼前。。。
女儿文静现读大一。一天,我在整理女儿的书橱时,信手翻看她的作文本,一篇《我的老师》将我的思绪拉到了8年前。
这篇作文许多人写过,我在学生时代写过,当教师后也让学生写过。我想,如果要为作文题作个统计,估计写的最多的非《我的老师》莫属了。
女儿的这篇作文是五年级上学期写的,记叙的是二三年级的事。她在开篇写教语文的吴老师长得像自己的妈妈,既觉得亲和,又让人敬畏。一次吴老师带她坐车去县城参加写字比赛。那天去的人多,车上没了空位,她只好站着。吴老师见她站着不大安全,便说:“文静,来,坐在我怀里。”吴老师说着就把女儿揽入怀中。女儿又写了上四年级时,夏天的一个中午,特热,她从老师的办公室经过,当时吴老师正在吃西瓜,亲热地把她叫了进去,递给她一片很大的西瓜。
<>
女儿在叙事中穿插了一些心理描写。她写老师抱着她坐车,用了一个比喻:我坐在老师的怀里,觉得自己和老师就像一粒花生,老师是花生壳,我是里面的仁——我被紧紧地包在壳里,是那样安全、幸福。吴老师或许认为这个比喻有新意,便在这段文字下面划上了红红的波浪线。写吃西瓜时,女儿来了一段抒情:我啃西瓜时,甜甜的汁水从嘴里流啊,流啊,一直流到心里。这是多么香甜的西瓜啊!这是我尝过的最好吃的西瓜!
看着这些文字,我的心暖暖的、甜甜的。一个孩子,面对着五彩缤纷的生活百科全书,每天都是崭新的一一页,一双天真好奇的眼睛,一颗混沌初开的童心,要看的,要感受的,要记住的,该有多少?但在几年后,这两件事仍然留在她的记忆里,不时地回味、咀嚼,并像山泉一样自然地流向笔尖。
读着这些文字,不由想起查一路先生的一篇文章,叫《阳光手指》。查先生在文中写了这样一件事:儿子一天放学回家高兴地对他说:“老师今天摸了我的头!”当时他正忙着,没搭理儿子。儿子睡觉前躺在床上,再次说起这件事。于是他便问儿子被老师抚摸的感受。儿子说讲不清,只是感受特别好。他启发儿子打个比方。儿子抓耳挠腮想了半天说:“老师的手像阳光一样,很暖。”又一天,他看到儿子写了一首诗:老师的手能说话,说了好些没有说出来的话——我心里都听懂了。
老师的手多么神奇,就这么随手一摸,竟然造就了一位小诗人。查先生在文章最后写道:老师的手是可以传递慈爱的。老师偶尔放下干枯的粉笔、严肃的教鞭,摸一摸学生的头,一个无声的动作,会像阳光洒进学生的心田,往往更有教育效果。吴老师用温暖的手把孩子揽进她的怀抱,用亲切的手递过清凉的西瓜,不也是这样的教育吗?女儿作文中写的吴老师现在已不再当老师了,但她眼中老师温和可亲的样子时时出现在我的眼前。

此文刊登2012.05期《教育文汇》
原题:《女儿作文中的方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