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杏坛听雨V
杏坛听雨V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7,447
  • 关注人气:2,15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室里的奇迹”

(2012-06-25 04:50:58)
标签:

情感

分类: 教育
   
 

 

鈥溄淌依锏钠婕b
                                             听雨 

 

 

“教室里的奇迹”

 

           -----德育案例简析

背景简述:

 

     一直想把教育细节具体化,并通过一两个案例进行阐释。我一直了解教育理念不是存在于所谓的理论阐述中,而是在真正的教育活动细节中的。正如雷夫在他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他没有阐述过多的所谓教育理念,也没有对自己的教育有如何如何的认识。单单就以一个小学老师的身份,他明白所谓的理念在他的实践中到底有多少作用,对他来说,也许一切的教育就是在于他的56号教室。于是,便有了他对教室的无限的扩展,也有了他的标牌教室。

 

     记得一位教育人士,针对教育问题做了这样的阐述:“一直以来我们认为的教育理念落后,在中国就没有出现过。一次欧行让我看到了我们和教育先进国家的差别到底在何处,那就是我们在共同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有着不同的教育过程细节,这才是最大的差距。”

我不禁想起了很多年前网上流传的事情,谈到一个外国教育考察团来到中国的时候,对于当地教育官员介绍的教育发展没有任何兴趣,只是反复的强调需要进入教室,走进学生。事后反馈回来的意见中,有人这么说:“我们需要看到的是教育行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细节,只有在这些地方,我们才能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学校没有波澜壮阔的大场面,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情。有的只是一些看似简单的小事情,这些教育的细枝末节,见证着学生的成长,考量着教育人的良知责任和睿智涵养,映鉴着学校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关注生命的成长,关注教育的细节------“行为细节”、“安全细节”、“心灵细节”;这样来自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案例---“我的教室”不得不然我们深思。。。

 

 

实施过程: 

 

 

“我的教室”---案例a:  一天早晨,我发现收取的学生作业本大多有卷曲、折角、不平展现象,看上去很不美观。我理顺了几本,并让做好作业的同学和我一同整理。我要求他们整理到位:本子看上去不再有翘角、翻曲的纸页,全班作业叠得整齐、美观。几位学生一页页十分小心地收拾着。不一会儿,一本本作业整齐地放在讲台上。我满心欢喜,便叫停了正在早自习的学生,让刚才参加整理的学生发言,谈谈整理作业本的感受。有的学生说:“好难弄,太费时间了。”有的学生说:“有的同学作业本保管得很好,轻拿轻放,很整洁”。有的学生说:“以后我们要爱惜自己的作业本,要有自个整理作业本的习惯……”我一听十分高兴,便借题发挥,以小见大,说到了“好的行为决定好的习惯,好的习惯养成好的性格,好的性格决定好的命运,好的命运决定好的人生”这一大命题来,学生都入神地听着。这节早自习课仿佛变成了“早议课”。我还说到了“细节决定成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一些至理名言。瞧,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孕育了这么多做人的大道理!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越是看似很小的事,越是具有生活的真实性,越能提供教育的契机,越能贴近孩子的心灵。讲大道理是好,做大事是人人向往。但生活中更多的是比比皆是的“小事”。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教育者不应忽视这些小事。在一次班会课上,我仍然抓住那天的话题讲到整理课本,看谁的课本最新,保存最好,由组长评出该组的第一名;继而讲到整理课桌、衣着,讲到房间、校园、卫生区保洁等,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生活中离不开“整理”,离不开“有序”。正是平时的一举手一投足诸多的“小行为”,铸就了我们的“习惯”,决定了一个人的“形象”,甚至一个人的“文明素养”,一个班的“班级风貌”,一个学校的“校容校风”。

 

      我觉得,这样的教育是“入耳入口入心”的教育,是真教育、大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也是这个理儿。入耳入口入心了,付诸自己的行动了,哪怕是一小步,一丁点儿进步,又何偿不是收获?所以,班主任老师应从平时学生学习、生活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入手,寓教于“真”,寓教于“小”。用魏书生老师的话说,班集体,人们生于斯,长于斯,变化于斯。是的,班级更像一个小社会,既然是社会,就有一个管理问题。管理也好,“整理”也罢,都离不开一个“有序”。在班级管理实践中,我常常撇开一些纯粹的说教,而是利用类似整理作业本这样学习、生活细节实践加以点拔,寓教于平凡的小事指点之中。再比如给“班级图书角”图书分类整理;教室课桌凳的合理摆放;教室花卉的搭配等。这样的整理可以让孩子从一个个小小变化中感触每天的新鲜与灵动,也让师之那份感动带给孩子。

 

      学校应该把简单的事做好,班级应把小事做好,在学校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何做起?应从学生平时的一举手一投足做起,要教学生读书、写字、学习文化。书要一页页的读,字要一笔一划的写,行为习惯要从点滴小事培养,这些事情看上去没有一件不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但是,不去从简单的小事做起,如一笔一划地写,一字一句地朗读,一言一行地矫正,怎能让学生读好书、写好字、养成良好的习惯呢?

 

 

“我的教室”----案例b:  去年的语文期中考试后,我订正完试卷,让学生将试卷带回家让家长签字。第二天,我仔细检查了每一位同学的试卷,发现一位女同学试卷上的签字从笔迹上看稚嫩,并不像家长所签。这位女生平时成绩不太好,胆子较小,性格内向,她怎么做出这样的事情?

 

    放学后,我把她叫到办公室,试探着询问:“试卷上家长的名字是谁写的?”

 

    她低下头哭了。我说:“你只要说实话,老师不会责怪你,而且还会替你保守秘密。”女孩犹豫了一下,哽咽着说:“老师,字是我签的。爸爸不要我和妈妈,她们昨天离婚了。妈妈很伤心,她现在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她如果看到我的分数会更加难过的,所以我就自己……老师,我知道错了,您能原谅我吗?”

 

     我不禁心中一颤,原来是这样!多么懂事的孩子啊!我怎么忍心再去批评她呢?我说:“孩子,你应该知道,一个人的品德比学习成绩更重要。你这次的做法是有苦衷的,老师能原谅你,并且还给你一个安慰妈妈的机会,你愿意吗?”她一听来了精神,我拿出一张试卷,让她将试卷重新做一遍,由于试卷已订正,她很快做完了,我一批改得了98分。

 

     我说:“妈妈还没有看你的试卷,肯定会问的。拿这张试卷让妈妈签字,好吗?至于另一张,就让老师替你保管,这是我们两个人之间的秘密。好不好?”她兴奋地直点头问:“老师,你不会把这件事告诉妈妈吧?”我笑着说:“老师说话算数,这是我们的约定!咱们拉钩还不行吗?”我伸了拇指,她见状也伸出小拇指,两个人的手指紧紧地钩在一起,我们齐声说:“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第二天,我发现她在课堂上注意力非常集中,我提问时,她举了好几次手;课下也变得活泼开朗了,同学们都说她像变了一个人。在期末考试中,她的数学成绩是班级第五名,语文成绩也有很大提高。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地感到:走进学生,尤其是走进“后进生”的精神世界是多么重要!信赖往往比约定更有价值!教育名著《学记》中“亲其而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纯洁无瑕的玉,“后进生”也不例外,就看老师怎么去雕琢。

 

     只有生活的距离近了,心灵的距离才更容易拉近。有的老师为了给孩子一种神秘感,以使建立威信,在校园里,在学生面前不苟言笑,很少走近孩子的身边,很少走近孩子的生活实际,很少深入孩子的心灵世界。老师应是一位善于察言观色的人,老师应是一位善于体察学生“心灵细节”的导师,老师更应是学生生活中非常容易接近的人。教育孩子,要从他们认同你开始!孩子认同了,就不会觉得你教育他是在为难他了。

 

      教师要读懂孩子的目光,读懂孩子的体语,读懂孩子的心灵需要------这是教育的至理,也是最大的教育智慧。明智的教师总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琢磨怎样达到孩子合理的要求,怎样保护孩子的自尊?进而怎样解开孩子的“心结”?怎样鼓励孩子的信心?怎样纠正孩子的过失?如何引导孩子的审美取向?如何呵护黑子少年纯真的友情?幸福着他们的幸福,痛苦着他们的痛苦,爱着他们所爱。这时候,孩子会发自肺腑地向你靠拢,对你倾诉,为您捧出一颗纯洁无暇的童心。

 

 

“我的教室”---案例c: 女儿文静现读大一。一天,我在整理女儿的书橱时,信手翻看她的作文本,一篇《我的老师》将我的思绪拉到了8年前。

 

     这篇作文许多人写过,我在学生时代写过,当教师后也让学生写过。我想,如果要为作文题作个统计,估计写的最多的非《我的老师》莫属了。

 

     女儿的这篇作文是五年级上学期写的,记叙的是二三年级的事。她在开篇写教语文的吴晓梅老师长得像自己的妈妈,既觉得亲和,又让人敬畏。一次吴老师带她坐车去县城参加写字比赛。那天去的人多,车上没了空位,她只好站着。吴老师见她站着不大安全,便说:“文静,来,坐在我怀里。”吴老师说着就把女儿揽入怀中。女儿又写了上四年级时,夏天的一个中午,特热,她从老师的办公室经过,当时吴老师正在吃西瓜,亲热地把她叫了进去,递给她一片很大的西瓜。

 

     女儿在叙事中穿插了一些心理描写。她写老师抱着她坐车,用了一个比喻:我坐在老师的怀里,觉得自己和老师就像一粒花生,老师是花生壳,我是里面的仁——我被紧紧地包在壳里,是那样安全、幸福。吴老师或许认为这个比喻有新意,便在这段文字下面划上了红红的波浪线。写吃西瓜时,女儿来了一段抒情:我啃西瓜时,甜甜的汁水从嘴里流啊,流啊,一直流到心里。这是多么香甜的西瓜啊!这是我尝过的最好吃的西瓜!

 

    看着这些文字,我的心暖暖的、甜甜的。一个孩子,面对着五彩缤纷的生活百科全书,每天都是崭新的一一页,一双天真好奇的眼睛,一颗混沌初开的童心,要看的,要感受的,要记住的,该有多少?但在几年后,这两件事仍然留在她的记忆里,不时地回味、咀嚼,并像山泉一样自然地流向笔尖。。。

 

 

     读着这些文字,不由想起查一路先生的一篇文章,叫《阳光手指》。查先生在文中写了这样一件事:儿子一天放学回家高兴地对他说:“老师今天摸了我的头!”当时他正忙着,没搭理儿子。儿子睡觉前躺在床上,再次说起这件事。于是他便问儿子被老师抚摸的感受。儿子说讲不清,只是感受特别好。他启发儿子打个比方。儿子抓耳挠腮想了半天说:“老师的手像阳光一样,很暖。”又一天,他看到儿子写了一首诗:老师的手能说话,说了好些没有说出来的话——我心里都听懂了。

 

    老师的手多么神奇,就这么随手一摸,竟然造就了一位小诗人。查先生在文章最后写道:老师的手是可以传递慈爱的。老师偶尔放下干枯的粉笔、严肃的教鞭,摸一摸学生的头,一个无声的动作,会像阳光洒进学生的心田,往往更有教育效果。吴老师用温暖的手把孩子揽进她的怀抱,更多的是出于“安全细节”考虑;用亲切的手递过清凉的西瓜,是出于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这是爱的延伸-----这都是平时老师的“常临常为”;不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吗?。。。

 

     一项调查显示:95%的教师都说自己爱学生但90%的学生却认为教师不爱他们。的确有些老师不是真心爱学生,甚至不尊重学生,然而多数老师认为自己是爱学生的,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好,但就是想不通为什么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爱?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老师对学生的爱,也永远不可能是抽象的。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是老师的教育艺术。很多老师只是注重“我的心尽到了,就问心无愧了”,好像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慷慨。其实是不注重反馈的单边活动,而爱应该是双向互动的。学生如果感受不到老师的爱,那么我们的单项付出就没有意义。老师的教育艺术应该更多体现在,我们给予学生的爱,学生感受到了,知道了感恩,而且能将这份爱传递出去,有了爱的链接和爱的源泉,时时用同样的爱去爱身边的人,让那溢满心间的爱的潮水逐渐形成爱的思想,爱的理念,爱的阳光符号-----阳光文字。。。

 

 

     “史上最牛校长”叶志平多年坚持做一件简单的事-----引导学生做防灾逃生疏散演练。由于平时注重“行为细节”,“安全细节”-------主要来自于对学生对教育的“心灵细节”,由于平时多次演习,汶川地震发生后,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用时1分36秒。在这次特大地震中学校师生无一人伤亡。这个“教育上的1分36秒”熔铸了叶校长和全体师生多少平时的细心细节细致,真正让人体会到“育到细处爱悠悠”。。。,教育真的需要这样的1分36秒!教育呼唤细枝末节!教室里也有奇迹!不是吗?一个有责任心的教育工作者,从呵护学生生命高度把普普通通的小事做好,创造了教育的奇迹,也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反观近年听闻的几起事故,如幼儿遗忘在校车上闷死,楼道拥挤踩踏,哪一起不是因为责任缺失,疏忽管理细节造成的?还是那句老话:细节决定成败,成败关乎生命。

 

 

实施效果:

 

     沉静了一段很长的时间之后,我将关注的角度转向了自己的工作环境:教室。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我想要发现更多的内容。我惊奇的发现,在我的工作中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去做了。教室空间的拓展,教室内涵的挖掘,学生发展的源点,不同学生的个性等等都是需要我们去做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一切的教育连接之后就形成了过程,一切过程的关键点就是-----教育的细节。

    于是,我们面对教育过程的时候,作为教师,莫要远离了我们的教室-----这就是需要我们选择的立足点。从“教室”开始,从教育细节入手,形成教育过程,在过程中凝聚教育观点,进而形成教育理念。这样的路,才是我们教育者该走的。而我们平时做的相反的事情,只会让我们在教育的路上,变得更加迷茫,更有问题。。。

 

 

 

 

 

 

 

 “教室里的奇迹”
----选自我的准日记体情感小说《尘封》(九)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