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三题

2024-02-01 10:52:37
标签: 春节 年味 变化 时代性 世界化

一、年味的变与不变

       随着春节的临近,年味渐浓。说到年味人们自然想到过年习俗,年味是和年俗相联系的,比如吃穿、走亲访友、游玩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吃,传统上家家户户都要备年货,尤其农村都要杀猪宰羊、鸡鸭鱼肉样样备齐。现在备年货没有以前那么麻烦,并非各家各户都要自备年货,因为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货品,可以按需购买;在网络平台购物也很方便。说到穿,中国有句俗话“雀雀盼打田,娃娃望过年”,雀雀盼打田,是因为打田时田地里食物多;而娃娃望过年,主要在于吃穿,过年了不仅有好吃的,还要穿新衣服——在贫穷年代,大人小孩都要把新衣服攒到过年才穿。走亲访友是春节的重头戏,平时大家忙于各类事务,亲朋间难得相聚。春节是大家聚会的好时机,古往今来,人们都借春节闲暇之时相互走动,增进情谊。过去走亲戚,相互间早约好时间,来往多是步行或者骑驴马、自行车。现在亲朋聚会,微信群发出邀请或打电话定好时间、地点,近的步行,稍远的开车或打的。改革开放以前,亲朋春节聚会多是在自家屋里,如今不少人家选择在餐馆请客。说到游玩,以前过春节人们一般是在本地周边逛逛,如逛街,赶庙会,现在已不满足这些,不少人家选择出远门旅游,甚至走出国门。我国地域广阔,东西南北中过年习俗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二、过年的时代特征

        同样是过年,和40年前或者更早相比差异很大,真的是不能同日而语,尤其是这些方面。

      春运——我国的春运,是专为春节而设。春运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产物,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中,出现了“孔雀东南飞”的景象,实质上是劳动力大流动。每到春节,在东南发达地区的打工族,或者是在外地经商奔波的人,都要回故乡过年,这样就使得铁路、公路、航空运输变得空前繁忙。为此国家专门设立了“春运”这个机制,充分挖掘运力,满足人民群众回家过年的愿望。过了年又要返回工作地,加上旅游的人,春节后运输也很繁忙。我国的春运已成为一种综合经济模式,其功能与设置初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春联——春节最具特色的象征。说起春联就会联想到王安石的《元日》,吟诵“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现在过年家家户户也要贴春联,只是现在的春联和传统的春联有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春联的制作和获取渠道。以前那种手书的对联很少见,差不多都是印制的,上面除了文字还有图案,看似精美但缺乏个性。虽然街上有春联卖,但人们可以从多渠道获得,比如单位给职工发放,银行、电信部门免费给用户赠送。

       团年饭——团年饭又叫团圆饭,是过年的重头戏。从古至今,在外打工,经商、做官的,甚至已在外地安家的,到了春节都要回老家团聚,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以前团圆饭都是在除夕夜,所以又叫“年夜饭”。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除夕中午就吃大餐,中午饭和年夜饭同样丰盛。除了丰盛程度,吃饭的地点也有变化。从前年夜饭都是在自己家里制作,当然也是在家里吃,现在可以选择在餐馆定制,在餐馆吃——或许这样省事,吃前不需要自己操劳,吃后不用收拾残局。

       春晚——现在过春节,吃了年夜饭还有一道精神文化大餐。从1983年第一届开始,春晚从规模到形式不断创新,吸引了亿万人民观看。春晚的时间节点挺合适,在除夕夜二十点正式开始,人们刚好吃了年夜饭收拾停当,然后全家人坐在一起享受这道精神文化大餐,要到新年零点钟声以后一个小时才结束。

       压岁钱——给小孩子发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在贫穷年代,压岁钱可有可无,一般是毛毛雨。而今的压岁钱真有点“压”人,不仅单笔数额不薄,整个春节获得的总量会很丰厚。家境和人缘好的家庭,家里人和亲朋给孩子的压岁钱不是小数目,如果把历年的压岁钱累积起来,是孩子不菲的一笔财富。

三、春节日趋世界化

        随着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国各方面的影响力都在增强,其中就有春节。且不说在中华文化圈,在全球有华人的地方,春节都成为彰显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唐人街,每逢春节就张灯结彩,人们穿着传统服饰,舞龙斗狮,其民族风情比国内还要浓郁。2023年 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这可是了不起的事件,标志着中国春节走向国际化,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春节会成为世界性节日。

(以上图片均选自网络)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