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梦康桥

(2019-11-18 10:32:23)
标签:

寻梦

徐志摩

康桥

林徽因

挽歌

 寻梦康桥

 

前段时间偶然在网上读到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自然就联想到他的著名诗歌《再别康桥》。阅读散文后与诗歌加以对照,发现两者有密切联系。原以为诗歌里的“康桥”是抽象的,读完散文才知道诗歌里的景象是真实的。为了寻迹诗歌里的“康桥”,我细读了散文。

作者与“康桥”有很深的渊源,在诗人的生命历程中,“康桥”有着重要而特殊的意义。那里不仅是他文学才华的滋长地,而且还在那里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浪漫爱情。19261月,在他初别康桥两年后写了回忆性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又过了两年,在第三次漫游欧洲的归途中,写下了诗歌《再别康桥》,因而有“再别”之说。读了散文再咏诗歌就知道两者的关联,更能感受到作者对“康桥”的特殊情感。

读过散文再回味诗歌,忽然产生了疑问:作者前面写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对“康桥”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描述,为什么两年后还要写诗歌《再别康桥》?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难道仅仅是字面上的那些吗,那树荫下潭里“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是什么样的梦?带着疑问去搜索相关资料,确实发现了一些“隐情”。作者第三次漫游欧洲来到康桥,故地重游往事如烟,或许是这里曾经的“不了情”诱发了他的诗兴,才在归国途中写下传世之作。

说起徐志摩,除了他的诗文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他的爱情婚姻,尤其是他与林徽因的那段恋情。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恋情是历史“公案”,虽然是无果而终,但人们在谈论彼此时总会把两人联系在一起。

徐志摩和林徽因于1920年相识于伦敦。徐志摩当年住在康桥,因与同在伦敦游学的林徽因父亲林长明是忘年之交,经常是林家的座上宾。徐志摩当时24岁,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而那时的林徽因正是16岁的豆蔻年华,才貌双全、情窦初开。在相互交流、迎来送往中彼此仰慕,双双坠入爱河。两人在恋爱期间,康桥自然成为活动场所,双方还写下了不少爱情诗篇。但由于各的自家境和时代局限,他们经历的是一场错爱。因为在认识林徽因之前,徐志摩已经有了婚姻,妻子张幼仪就在伦敦。加之林徽因家是名门望族,世俗的羁绊和现实的趋利避害,让她“逃离”了。尽管徐志摩没有对林徽因穷追不舍,但内心对她的爱却是刻骨铭心。虽然两人的爱情无果而终,但彼此的友情却保持的很好。 

在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诗句里应该有林徽因的潜影,因为康桥是他们恋情的滋生地。对于徐志摩而言,他对林徽因的爱是很执着的,甚至为此放弃了原有的婚姻。当他再次来到康桥故地重游,曾经和林徽因在这里花前月下、流连忘返的情景历历在目,怎能不激起他的情感波澜。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徐志摩重回康桥,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寻梦。离开康桥几年,徐志摩对康桥肯定是魂牵梦绕,因为这里有多少美好回忆。试想当他再次来到魂牵梦绕的康桥,往事如烟,怎能不触景生情!

作者写《再别康桥》的动机肯定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动机是什么现在的人们很难说明白。从上面的分析和诗歌的内容看,作者并非要表达对康桥的留恋,而是一种复杂情感的宣泄。

《再别康桥》最突出的特点在首尾两节,不仅结构、音韵很有特点,意蕴也很好。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感觉作者的告别有难言之隐这或许是他在情感上告别康桥的真实写照。回到魂牵梦绕的康桥,重温了曾经的美好时光,但又不可能再回到从前。“轻轻的招手”,是不愿惊扰在这里经历的往事,只是在形式上做个告别。“悄悄的我走了”,说明诗人的心情是压抑的,他不想招摇,就让与林徽因的那段感情静静的留在此地。作者再次告别康桥心情是复杂的,内心很留恋在这里的岁月,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曾经的恋情已是过眼云烟。“不带走一片云彩”,是因为这里的“云彩”只属于剑桥,他能带走吗。即便能带走,也是徒增烦恼。

诗中的景物,或许是当年两人经常流连忘返的地方。“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作者故地重游,看到康河畔金柳的倒影,就联想起他和林徽因在河边漫步,她的“艳影”也曾倒映在河水中。

作者看到康河里“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如果是在当年他不会对水草产生奇想,而故地重游他却发出:“在康河的水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感慨。是什么使诗人对康河的草木动情?不就是因为两人曾经时常在康河边漫步,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充满留恋吗!

作者看到那树荫下的一潭,想象“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是啊,诗人在康桥期间曾经有过很多梦想,随着自己的离开,时过境迁好些梦想都化为泡影,就好像沉到了水底——包括想和林徽因结秦晋之好的美好愿望。

是啊,他在康桥期间有过梦想,那么再次来到康桥自然要“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或许不是他再次回到康桥的所为,而是他曾经在康桥的经历,是回味那时的情景,其实就是在寻梦,因为那时怀揣梦想。在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里,作者用了较大篇幅描述在康河划船的情形,再次回到康桥,他还会有雅兴在康河泛舟吗?

那时在康河星辉里放歌,可现在呢?“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那时放歌是因为心情舒畅,有激情;现在为谁放歌,为何放歌?悄悄、静静地告别康桥才是最好的选择,就视同有笙箫欢送。“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今夕何夕,往日的嬉笑、相依相伴一去不复还了,再次回到此地,面对此情此景只能沉默。自己的伤感能向谁诉说?所以“悄悄的我走了”。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敢说是专为林徽因而写,但很可能是因她而写,是他为与林徽因爱情写的挽歌。

   徐志摩是中国近代文坛的标志性人物,他的文学成就并没有因早逝而被人们淡忘。今天的人们,对他的爱情与婚姻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每个人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环境不同,其人生境遇也自然各异。只可惜,徐志摩的人生受爱情婚姻牵累,带有一定的悲情色彩,人们在谈论他的文学成就时,也会对他的爱情婚姻津津乐道。


 

寻梦康桥

寻梦康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超市萌妹
后一篇:闲谈鼠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