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又是一年四月天

(2024-04-04 10:44:09)
标签:

四月天

林徽因

三个男人

韵律美

意蕴

分类: 文学作品欣赏

又是一年四月天

                文 / 老乡                   

   看到这个标题,你是否会想到一个人或者一首诗?没错,这个标题来自林徽因的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进入四月,大自然春光明媚,在广袤的中国大地,到处都充满着春天的气息。在经历了冬季的萧瑟后,进入四月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徜徉在四月的天地里,喜爱诗歌的人脑海里自然会浮现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诗情画意

读林徽因这首诗自然对其人和诗意感兴趣。今天的人们,林徽因是符号化的人物,多数人是从文献中了解她的生平事绩。而在有关介绍或者评述她的文献中,大都对她爱情婚姻的议论。只可惜人们在津津乐道她与梁思成、徐志摩、金铁霖三人的情感纠葛时,却容易忽略她的职业生涯和文学艺术才华。文献对她爱情婚姻描述有不少想象的成分,使得今天的人们对真实的林徽因产生疑惑。

毫无疑问,林徽因是一个不平凡女子,她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对于她与三个男人的情感纠葛,本是人世间的寻常事,但由于她的不凡,以及三个男人的名望,就成了那时和后来人们的谈资。爱情婚姻是比较个性化的,不能按一般事理去评述。即使按常理评述,也不能脱离当事人的客观情况。有人或许会问,林徽因为什么在婚姻上选择梁思成?这只有她本人能给出正确答案。对于这桩婚姻,林徽因有自己的解释——1928年3月的一天,和梁思成在渥太华步入婚姻殿堂。那天梁思成问“为什么选择我?”她说:“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由此可以看出,林徽因对爱情婚姻是很慎重的,“用一生去回答”,表明她对和梁思成的婚姻很专一。林徽因首先是建筑学家,她和梁思成为中国建筑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夫妻俩相映成辉。作为一个大家闺秀,在那个时代选择建筑学或许追随梁思成的原因,也反映出她的不同寻常。她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很高造诣,具有诗人、作家头衔,参与国徽的设计,使是她享有知名度。

说到林徽因的文学才华,就不能不提《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4月,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关于她创作本诗的动机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说是为儿子而作。这显然是猜测。对诗中的“你”,人们很想知道他是谁?如果硬要把“你”和谁划等号,也就把林徽因想得太狭隘了,试问有哪个具体的人能和四月天相提并论?没有读过谁对林徽因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原因的说明,上面两种说法显然不符合逻辑。说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从诗句里看不出与徐志摩有什么联系,倒是可以从金铁霖为林徽因写的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反不会是为徐志摩而写。金铁霖是林徽因矢志不渝的追求者,他应该对林徽因创作这首诗的意图有所了解。他和徐志摩是“情敌”,如果林徽因是为徐志摩而写,他还会把“四月天”放进挽联吗?如果说她是为儿子作也牵强附会。儿子刚出生,她不会那么浅薄,把一个婴儿吹捧的天花乱坠。倒是可以这样想,她因儿子降生心里喜悦,触发灵感而写。我们不必纠结于林徽因为谁而作,诗中的“你”是抽象的,是爱和美的意象,正如诗的副标题:“一句爱的赞颂”。诗人把四月天自然的美和自己的审美情感糅合在一起,谱写出爱和美的赞歌。四月盎然的春意勃勃生机,怎能不触发诗人的创作激情。把四月天美好的自然景色想象成理想中的“你”,或许只有她本人能够给出答案。据说在西方,四月天来指艳日、美好、丰盛与富饶,林徽因有欧美留学的经历,她能写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也就不足为奇了。

好的文学作品具有时空穿透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就是这样的好诗。它把大自然的美和人性的美和谐统一,给人强烈的美的感受。在这美好的四月天里,让我们抛开有关作者的情感纷扰,以一颗平常心,关注作品本身,欣赏韵律美感受其意蕴。(附林徽因原作)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 一句爱的赞颂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

  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中期待的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诗的一篇;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又是一年四月天       又是一年四月天   

又是一年四月天 

(图片选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春节三题
后一篇:七十不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