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放烟花不妨从移风易俗着手
(2013-12-15 18:42:3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 |
12月12日,记者从北京市烟花办获悉,马年烟花更注重环保,因此较2012年备货减少20万箱。烟花办表示,春节期间,根据空气重污染预案,在发布红色和橙色预警的情况下,将在全市范围内实行禁放。(12月13日《京华时报》)
春节,历来都是烟花销售的旺季。但是,随着群众对于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近年来雾霾严重的程度,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如果不对烟花进行限制的话,只能是一种自取其辱的行为。对此,北京市烟花办进行限制燃放烟花的举措值得肯定。不过,到底如何才能起到真正的效果,不妨从移风易俗着手。因为从根源上分析,燃放烟花的行为多是因为一种风俗导致,而所谓的风俗多属于一种非正式制度安排,如果不从这个根源上入手,其他的手段与举措都可能因为没有切中要害而成为一种隔靴搔痒,成为“一阵风”的过场。
从现实看,燃放烟花的无非可以分为政府部门、企业、个人三部分。政府部门之所以燃放烟花多在春节之后上班之前,取吉庆之意;企业也是延续吉庆的含义,为了实现所谓的“开门红”;而个人燃放多是在节日里,庆祝的因素第一。从这些形式看,所谓燃放都是暗含着风俗的意思。而这样的风俗本身不能通过行政命令进行强制变迁,只有通过道德说教进行改变,而这样的改变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因为燃放烟花本身就是一种形式,如果能够找寻到环保与节庆契合的领域,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而解决的方式与方法却是必须从移风易俗方面着手,对于各个方面进行劝导,甚至出台相关条例进行约束。
在燃放烟花上进行移风易俗,关键在于阐述环境污染与节日庆祝的关系。即节日里进行庆祝本身不能否定,但应该顾及到环境的因素。而在这个努力方向上,最根本的措施无疑就是直接禁止烟花爆竹的生产,这属于釜底抽薪。或者将烟花爆竹的材料进行更新,体现环保的节奏,收到既能节庆又环保的效果。但是,这样的努力必然涉及到企业成本而不可行。而从移风易俗上,在于观念上的说服,让人们减少甚至禁止燃放,比如可以听电子版爆竹的声音,来换取视觉效果的不足,这才是最终努力的方向所在。从这点分析,北京市的作法值得肯定,但没有切中时弊。
当然,因为风俗的变迁需要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像燃放烟花爆竹上。这本身是一种风俗和传统,要移风易俗首先需要的是一个渐进的道路,在不断进行道德劝说的基础上进行,用道理让人们清晰看到其中的利弊;另外,在移风易俗的过程中,榜样和示范力量不可或缺,这里就需要政府部门以身作则,在节日的时刻采取环保的方式或者不燃放烟花的形式,给企业和个人做出表率。唯有如此,才能将最终的禁止燃放烟花的目的达到,归还一片清洁干净的蓝天给所有的人。(文/王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