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自今年9月1日起,铁路部门将调整火车票退票和改签办法,实现火车票全国通退通签,同时实行火车票梯次退票方案,即退票费与时间挂钩,其中开车前不足24小时退票的,退票费相当于现在的4倍,从票价的5%提高到票价的20%。网友大呼“退票费”变相涨价的同时,也有人想出了规避的高招。(8月27日《现代快报》)
对于实行按照梯次退票,无疑就是一个自己扇自己耳光的政策。在2011年刚刚下调的火车票退票收取5%手续费,如今再来一个梯次退票,首先就是一个不断摇摆的政策。何况,这条规定的出台根本没有经过听证程序,没有征集群众的意见,属于违反既定程序的决策。更为奇葩的是,在政策出台之后,按照网友的攻略,完全可以逃避这样的梯次退票环节的约束,让梯次退票形同虚设。无论如何,这都是一出活脱脱的闹剧,不仅没有群众基础,更是自己扇了自己耳光。
对于涉及到众多人的公共政策而言,理应进行必要的听证程序,在形式上听取人们的意见和建议。火车票的退票关系到很多人的切身利益,必须进行这样的环节和程序,才能保证其最终的公正性,无论退票按照多少的比例,没有这样的程序和环节就是一种失误。对于结果的公正性是一种损害,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在程序公共上,梯次退票政策的出台无疑显示了最大的漏洞,再次想自圆其说也难上加难。这种程序不公正影响到最终的结果,更影响到人们对决策过程的看法。
另外,一项政策的出台必须有相对稳定性保证,切忌朝令夕改,让人们无所适从。而梯次退票恰恰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从2011年的收取5%的手续费到2013年的梯次退票,短短两年时间,不停改来改去,不仅有违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更是让梯次退票这种决策变得更加飘忽。人们完全有理由质问:两年之后是不是还要进行变化?没有稳定性的决策能让公信力丧失,更让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没有办法准确把握,造成对于未来的不稳定性。
更为奇葩的是,当网友提出一个“攻略”的时候,铁路部门竟然说此法具备可操作性,言外之意就是默许这种行为的出现。按照网友提供的“攻略”,旅客如果要退当天的车票,可以在开车前到车站先办理车票的改签手续,把车票出行日期改成两天后出行,然后凭改签后的新车票再退票,这样退票就无需支付20%的手续费,而只需要支付5%的手续费。由此可见,在这样的“攻略”下,梯次退票的政策最终还是5%的标准,只是需要增加旅客的出行成本和时间成本,这无疑就是一种浪费,按照原本2011年的5%标准不就可以吗?(文■王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