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不会从“红色的钱”里长出来
(2013-04-26 08:38:4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 |
不为地震捐款,孩子就拽着家长衣服不让走。这样的风气,让无数家长难以理解也表示出愤怒与无奈。据北京怡海幼儿园学生家长吴先生称,他把孩子储蓄罐中的零钱换成纸币,总共30多元让孩子拿去捐了,结果当晚,孩子回来说,“老师说他捐得少,应该像捐得多的小朋友学习,捐红色的钱。”(4月25日《京华时报》
灾难面前献爱心本身是件有意义的事情,对于幼儿园的小孩子们来说,能够培养他们对于别人的生命尊重和爱护。但是,爱心的表达不能仅仅局限于捐款之上,更不能强制学生捐款,也不能拿着学生们捐款的数量进行比较。这样的话,捐款本身就会离爱心越来越远,让爱心变味发霉。因为爱心本身是不会从“红色的钱”里长出来的,而应该是日常的行为灌输和潜移默化中形成,家长、教师都责无旁贷。因为如此强制学生捐款的行为会在学生的心灵上蒙上一层阴影,让他们觉得从小就应该如此攀比和不切合实际,如果这样的话真可谓得不偿失。
发生在幼儿园内的捐款行为如果是献爱心的话,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第一是自愿;第二是量力而行。因为幼儿园的学生没有经济能力,只能是从家长那里拿钱捐款。如果不是自愿的原则,变身强制的捐款的话,这样的爱心就变了味。而如果不是量力而行的话,比如教师暗示性的话语要“红色的钱”,难道不是让学生从小的心灵就获得一个坏的暗示吗?在同学的互相攀比之下,“红色的钱”好像比别的钱更有爱心的表现一样,其实爱心原本就是无价的,发生在“红色的钱“和别的颜色的钱身上都是等价的。教师的暗语其实就是一种错误的暗示,让小孩子们从小就要进入到攀比的顺序中去。
其实,幼儿园的教师之所有如此教唆小孩子捐款要“红色的钱”乃是因为幼儿园的各个班级之间有比较,这犹如考试一样,非要分出一个高下来。爱心和成绩应该是有差别的,爱心不能用分数来衡量,捐款一分钱和捐款一万元钱只要是自愿的,只要是量力而行的,就都是爱心的形式,不会因为你的数量少而变得贬值,也不会因为数量多而变得增值。教师们的比较更不能强加于学生身上,让小孩子们从小就变得不再诚实可靠。幼儿园之间的比较也不能强加于各个班级身上,让教师们在将爱心捐款本身变成一种任务和攀比。
如果希望捐款的形式能够增长孩子们的爱心的话,平时的教育不能不下功夫。比如在教育学生们何谓爱心上应该说清楚,告诉他们爱心的无价性质;更要告诉他们爱心本身并不是一阵风,而是显示在细微中,平时内,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这样,当爱心的观念渐渐落实在行动中的时候,爱心自然就悄然而来,不需要教师再苦口婆心说教,更不需要强制捐款。(文■王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