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面的“吃货”看过来

标签:
常州晚报五岳散人董克平《吃货》杂谈 |
分类: 书籍评论 |

“吃货”一词,自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热播后便不再是一个贬义词,而迅速蹿升为风靡一时的褒义词汇,仿佛它要将传统的观念颠覆,同时让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见诸大众。于是乎,全国上下刮起一阵旋风,此刻五岳散人和董克平老师的新书也踩着不变的步伐姗姗而来,这无疑就是《吃货》一书的恰到好处之处。
五岳散人,作为著名的文化学者有着缜密的思维和快节奏的书写速度,书中所写且皆是其亲身经历所得,所谓“不在餐馆,就在去餐馆的路上。”当京城之内三十二家餐馆的各色菜肴精彩纷呈展示在你的面前时,作者可能正躲在墙角处暗自欣喜,心中想道,真是“臭味相投”,读者津津有味地观看此书,说不定已经有了馋涎欲滴的望梅止渴功效呢。当然,作者之所以呈现如此并非“推荐”你去,这也无非就是作者本身的主观感受罢了,或称为一家之言而已。
于是乎,无论是西餐、中餐还是特色餐馆中的特色菜肴都在作者的笔下妙趣横生起来,最关键的是作者不仅是在诉说,更是配置上无与伦比、秀色可餐的美图,更关键的是还配置上餐馆的地址和电话,这些岂不就是一本“吃货”的完整版京城指南吗?这里有阿丽雅的国际风范、北京亮的全力以赴、布鲁宫的融合特色、美食在民间的翠清、大永徽的改造徽菜风格……
一个人的味蕾形成固然很早很早,但较之于一个人对于一个地方的情愫可以透过饮食反应出来,只不过关键的是一个人原本的口味和后来的口味变迁之间的矛盾纠葛。你看,《吃货》中的这三十二家餐馆哪个不是独具一格的呢,单单是驰名中外的厉家菜就可以说上一天一夜没完,还有被法国人已经遗忘了的福楼。可以说,有的大家已经熟知,有的大家可能还一次还没有听说,那么就跟着作者的笔触和画面来逛逛吧!
“味道是中国菜的灵魂”此言不虚。当你在一座城市举目四望找不到可以落脚的餐馆时刻,不妨带上这样的一本书,它或者会给你些许帮助,尤其是在偌大的京城。你所知道的有之,你所不知道的也有之,所以,你还在犹豫什么呢?那些试图将“吃货”行径发挥到极致的人们本应该有这样的气魄和勇气,来,让我们一个一个逛将过去吧!(文●王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