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谁在纵容“闪辞族”的滥觞
(2012-12-13 20:28:44)
标签:
闪辞族拖延症之歌江苏最年轻正处石磊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 |
最长的干了两个多月,最短的不到一周时间,从去年暑假至今年11月份,22岁的大学女生王彩琴(化名)1年半换了13份工作。对其“猴子掰玉米”般的工作方式,她妈妈说,找工作就像找老公一样,不开心就不要勉强做。( 12月13日《武汉晨报》)
像王彩琴这样的大学生有一个形象的词语“闪辞族”,他们频繁转换着自身的工作,不断从一个工作转移到另外一个中,时间的短暂让其难以理解到职业的前景,持续性不足让其难以积累丰富的职业阅历,而这背后隐藏着的是“闪辞族”对于自身职业规划的迷茫和职业忠诚度的淡漠观念,自然,对于企业来说这样的行为不值得鼓励。因为频繁的人员变动让企业的政策延续性大打折扣,如果是生产型企业或者可能面临着产品断货的危险。
让我们看看王彩琴的辞职理由:公司食堂的饭菜不好吃、同事不好相处、有个同学来武汉找我玩,公司不让请假,可谓不一而足。而这些鸡毛蒜皮的理由在外人眼中可能根本不能称之为理由。假如真的是企业的发展与自身的职业定位不合适、遭遇不公平待遇等等因素辞职的话,完全是情有可原;但是如果是这样的鸡毛蒜皮的事情当做正经理由的话,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其背后的逻辑是不是被宠坏了呢?
她母亲的话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她说,“工作就像老公,不能勉强。”这自然是真心话。但是,如果工作真的像老公的话,哪个男人愿意找一个1年半就更换过13次老公的女人做自己的妻子呢?工作的选择毕竟是双向的,如果没有既定的职业规划,没有对自己的定位,便只能在茫茫的职业生涯中浮萍一般飘荡;这样的结果无疑就是频繁更换工作,得不到善终。根源在于求职者本身,不在于职业的好坏。
近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高校发布的《大学生职业适应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进入职场后3年内,变动两次以上工作的占57%,其中变动3次以上的占32%。而智通人才的调查报告也显示,65%的大学生做的第一份工作持续时间不到一年,其中不到半年的占37.98%;25.58%的只干了一两年;仅9.3%的大学生干了两年以上。这一组数据也折射出整个“闪辞族”的逻辑背后的隐喻,不喜欢就走,随意性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