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郑州河南商报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 |
快要下雪了,郑州很冷。昨天中午,立交桥下,一名农民工死了。有人说是病死的,也有人说是被冻死的。在其他农民工看来,他,不该死。“120来过两次,救助站的人也来过,但看看都走了……”120急救中心称,病人不愿去医院或不需要急救的,他们不会将人拉走。( 12月1日《河南商报》)
这名死去的民工和其他流浪汉的命运一样,都没有名字就悄然而逝,每天像他们这样籍籍无名地死去的人很多很多,但在大桥下被冻死还是被疾病折磨死都是一个疑问。郑州不是一个偏僻的小镇,这是一个外表看似繁华的大都市,对于这个人的死亡,我们应该反思多少?他,本不应该死;120来过,又走了,因为他没有钱也没有家人;救助站的人来了,却是在他死后,这是何等的悲哀呢?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就在这样的天气里离开了,而这种离开又是可以避免的。
贵州省毕节市5名儿童惨死在垃圾箱内的悲剧似乎又在重演,儿童没有行为能力,家长作为监护人的责任责无旁贷。流浪的农民工兄弟们尽管有着行为能力,但是其根本没有办法融入到这个城市中去,他们只能在城市的边缘,在大桥底下过着不知今夕的生活,温暖的城市,都市的霓虹在他们的眼中只是在闪烁而已,从来没有照亮他们内心的前路,更没有温暖他们早已寒冷的心田。他们是城市的边缘人群,干着最脏最累的活,过着最不如人的生活。
我们没有必要刻意谴责为什么120救护车来了却没有将其带走,医生给他20多块钱的时候也许尽到了必要的责任,这是一种人性的关怀;我们也没有必要苛责为什么救助站没有及时出马将其收治。只是,城市在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中到底有没有停下来思考的间隙,为这些依旧徘徊在死亡边缘的人们想一想呢?不能让繁华城市成为一具徒具其表的外壳,没有一颗包容的心灵。公众们该做的也做到了,27路的公交车司机不是去看过多次;其他的兄弟也最后送他一程,两串鞭炮响起,愿其在天堂安息。
但是,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表面的功夫,比如高耸入云的建筑,比如错综复杂的交通网络,这些硬件设施只要有财政支撑就能够完成。而城市的灵魂之所在不是这些,是在于对于每一个人的关注关心关怀,无论这一个人身份几何来自何方,都应该受到这个城市的尊重。各种救助制度不能仅仅秉持着人文精神去志愿服务,而应该是一种惯常的制度常在形式,发挥真正的救助作用,让每一个生活无着的人得到应该得到的救助。
每一个流浪者的无端离开无疑就是繁华城市的一道伤痕,是深深印刻在繁华都市身上的耻辱。我们的城市不能仅仅接纳那些强势的人群,更应该包容那些弱势的群体,惟其如此,才能称之为繁华都市,否则,繁华二字便是徒有其表的装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