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切莫变成心理攀比的盛宴
(2012-04-04 13:07:3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 |
【文】王传言
如今的供品越来越奢华了!3日,记者了解到,为了缅怀逝者,不少市民不惜重金摆供品,鸡鸭鱼肉、各种水果齐上阵,甚至还有海参、螃蟹、大虾等。( 4月4日 《齐鲁晚报》)
清明时节,祭祀逝者,缅怀先人,乃是一种民俗习惯,作为人类延续的文明形式历来被重视。且不说古代皇家祭祀的隆重,民间的祭祀其实也寄托着无限的哀思和对生生不息的延续。但是,当祭祀也成为一种攀比的话,那么,不仅让逝者汗颜,也同时让生者处于尴尬的境地,那些诸如将众多的大鱼大肉、海参等摆上供桌的行为,或者仅仅是做给外人看的,是一种祭祀形式上的攀比现象,与真正意义上的追思相去甚远。
不仅如此,当祭祀用的各种与时髦相联系的物件纷纷出现的时候,无论是Ipad、Iphone等等属于新鲜事物的东西也变形成为祭祀的形式之一,那么,原本就是属于清明时节最原始和最本真意义上的追思便成为一场心理攀比的盛宴,成为仅仅依靠物质才能表达内心情感的悖论。尤其是诸如二奶小三等纸糊的作品出现的时候,道德伦理观念也处于动摇的边缘中,假如逝去的人真的在天之灵有眼的话,估计也不会允许自己的后世之人做出如此晃荡的举动吧。
可以说,表现在祭祀形式上的种种迹象都是来源自现实世界中的真实影像的投射。在中国,人人都喜欢讲究面子工程,而如今如何有面子,如何实现自己的面子比别人的面子大的唯一途径无疑就是金钱的多少,反应在祭祀的活动上无疑就是将各种能用的或者不能用的只要能够花钱的都统统买来,这样,似乎自己的面子就豁然变得比别人大了很多很多,这种在面子的观念作祟下出现的攀比现象乃是现实社会中的真实情况反映在祭祀活动中罢了。
但是,祭祀毕竟仅仅是祭祀,最重要的是心诚则灵,在于表达自己对于逝者的无限哀思之情,而不是非要通过物质的东西来表达。更荒诞的是,这样的表达方式一方面从实际上看逝者已经难以享受到,另外一方面即使再丰盛也并不表明在生前就曾经得到这样的待遇过。总而言之,将祭祀搞成一种攀比,苦的是局中人,乐的只有商家本身。对于生者,人们应该尽孝心,在逝世后才能心安,否则,越是丰盛的供品只能说明越心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