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机场“抢着建,建了亏”的病根在政绩冲动
(2012-04-04 13:40:4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 |
【文】王传言
最新统计显示,2011年,我省8家机场除南京禄口机场和无锡硕放机场外,余皆亏损。与此同时,各地建机场、开航线的积极性却空前高涨,一些地方政府不惜花巨资补贴机场与航空公司。对这种“抢着建、建了亏”的现象到底该如何看?( 4月4日 《新华日报》)
在业界,中小机场亏损是个公开的秘密,全国90%的中小机场均处于亏损状态。究其原因,在于中小机场的航班客货量难以得到保证。目前国内机场的收入主要依靠航空性收入,收取飞机的停机费、起降费和廊桥费等,许多中小机场从航空公司获得的收益,远远比不上机场给航空公司的航线补贴。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奈何仍旧处于“抢着建”的状态呢,从根源上讲,这乃是政绩冲动直接导致的结果。
在建设中小机场的问题上,政府部门遵循的逻辑也就是俗话说的1:8效应,就是说,如果能充分利用好机场资源,那么,一个机场的建设投入与产出之比可达1:8。办好一个机场,就像打开了一扇大门,它所带来的人流、资金和信息,将对这个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作用。按照这样的逻辑,以及各地政府在政绩冲动的条件下纷纷兴建中小机场,希冀着这样的结果能够带来所谓的“蝴蝶效应”引起当地经济的迅速腾飞,但往往会事与愿违。
从国际经验上看,当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时,人均航空出行次数将达到0.5次左右。按照目前江苏省人口约7800万人测算,航空旅客运输需求接近3900万人次,目前的机场条件还远远不能满足。而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连接世界范围上下游产业链的航空运输,对于江苏经济转型发展更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意义。自然这仅仅是经验逻辑,现实情况是一条航线平均客座率60%才能达到盈亏平衡点,但这个数字,中小机场新开航线是不可能达到的。而为吸引航空公司前来开设航线,现在中小机场的普遍做法就是给航空公司补贴,而这笔钱的最终买单者就是当地政府。最终形成了“政府补贴竞相加码,中小机场互相残杀,航空公司唯利是图。”的中小机场发展之“怪”现状。
而政府本身的补贴还是来源于财政收入,来源于纳税人的税收,这种“羊毛出在羊身上”的补贴方式只能导致为了满足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长远利益的结局,诸如各地出现的各种“烂尾楼”一样,假如不加以有效协调和积极组织的话,中小机场的建设在突飞猛进的过程过后将会出现“烂尾”的结局将是必然的,这明显就是在政绩冲动下采取的“头脑一热”的决策。
再者,目前各家机场之间尚缺乏协调与组织,导致各地为争抢航空公司而不断加码补贴额度。加之,相邻机场开同一条航线,结果各自客流量不足,不能保证错位竞争,一般认为,规模以上的机场才是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机场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具有公益性和收益性双重特征。如果只强调收益性,政府不予扶持,很多机场将难以生存和发展;反之,如果只强调公益性,政府过多扶持,机场就会缺乏积极进取发展的动力。所以,当政府在政绩冲动下做出决定之后,仍需要考量的就是如何平衡中小机场在公益性和收益性上的矛盾也是摆在公众面前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