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科研评价走出“数量论”需配套体系
(2011-11-08 16:58:2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时评 |
教育部昨天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教育部提出,从根本上改变简单以成果数量评价人才、评价业绩的做法,摒弃简单以出版社和刊物的不同判断研究成果质量的做法。教育部还明确提出反对各种简单化的科研排名。
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凭借论文的数量希望在世界上是一流的,但在质量上却是不入流的。正如人大校长纪宝成提出,仅仅关注SCI和SSCI发文量,是不可能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这是真话,也是实话。那么,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除了关注论文的数量外,还需要关注什么呢?一般来说,高校的职能就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传承文化等职责。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评职称、申请经费、评奖、晋升乃至评选院士需要一个标准,目前,这个标准无疑就是论文的数量,即SCI论文被视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GDP,甚至成为唯一尺度。
之所以形成了科研评价的“数量论”,一方面是缺乏真正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一方面是因为数量的体系比较直观。但是,在科研的“数量论”之下,关于论文抄袭、版面费等等问题就浮出水面,论文的发表以及如何收取版面费已经渐渐形成一个产业在运作。而通过花钱购买版面费发表的论文质量自然不会太高,而更可怕的是原本干净的中国科研市场最终会一片污浊。为了评职称、申请科研经费等等就必须要发表数量不等的论文,而这样的论文却是通过花钱购买到的。于是,在中国,职称的晋升直接与经济挂钩而不是与真正的科研水平挂钩,这是相当危险的事情。
要走出“数量论”的困境,首先需要国家重视,从科研经费占GDP的总量上进行提升。据统计,2007年,全世界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平均水平是2.2%,多数国家平均水平是2.45%,美国是2.67%,日本是3.44%。“十二五”规划目标提出到2015年达到2.2%,这与我国的经济规模很不相称。到2015年的科研经费相当于世界2007年的平均水平,这样的一个重视程度,科研经费的投入量需要继续提升,而更为重要的是将科研经费如何落实到实处,即要改变通过论文的数量来凭借科研的怪圈。需要看的是科研如何转化成生产力的程度,这才是唯一正确的出路。
由于科研的“数量论”导致了现在中国科研数量的两个世界第一。一个是研发人员,到2009年底,有318.4万人。研发人员、科技人员,这是世界第一,超过美国。近年来,我们科研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但是,这些论文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的100位之后。所以,仅仅依靠“数量论”引导科研是得不偿失的。要走出这样的怪圈,必须尽快改革我国的科研体制和对科研人员的评价考核机制,让宝贵的科研资源能够出更多有用的成果,绝不能以发表多少论文去论英雄,要使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所以,改变“数量论”的状况,最需要的是配套体系。一是如何评价科研水平和科研质量,这个需要进行综合的评定,尽量制定出沿着如何转化为生产力的质量体系。二是如何真正将科研经费落实到与生产力相关的项目上,杜绝这个过程中的暗箱操作。三是要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从后勤保障上对科研人员进行优抚。只有这样,三管齐下才能渐渐走出科研水平评价的“数量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