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门”背后是信任危机
(2011-11-09 08:19:3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 |
“录音门”背后是信任危机
文/王传言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1704人进行的在线调查显示,76.3%的人表示关注“录音门”,69.7%的受访者担心“录音门”会加剧医患之间的不信任感。在和谁打交道时,人们希望能录音?调查中,58.5%的人首选“政府工作人员”;47.7%的人选择“合同方”;45.5%的人选择“商家”;接下来是“医生”(34.0%)和“老师”(10.9%)。( 11月8日 《中国青年报》)
什么情况下需要录音?对别人不信任的时候。当在调查中出现接近六成的人表示,在与政府部门打交道的时候希望录音的时候,最该反思的应该是政府部门。因为其背后隐藏着的是严重的信任危机,是公信力的缺失。
从经济学的角度上,之所以出现不信任在于信息不对称。正是因为出现了信息的占有量的不一致,在医患关系中,在官民关系中,在消费者和商家之间才会形成信息不对称,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道德风险。即人们不知道对方会做出什么。这个时候,无论是录音和录像就成了打破信息不对称的最好手段。而这样的打破的结果就是隐藏着极端的不信任和公信力丧失。而这样的局面,一个重要的缺失就是其中缺乏一种具有公信力的机关出现在公众面前来表达这样的公正和客观的一面,正因为如此,人们便只能通过自己的途径来寻求突破,于是,“录音门”应运而生。
“录音门”发生在医患关系中情有可原,因为患者家属对于病人病情的关注以及对于医生的不放心,而当“录音门”蔓延到政府部门的时候,这已经表明我们的政府机构出现了种种问题。即在某种机制上发生了某些病变。人们在与政府部门打交道的时候需要“录音”,这说明,首先就是一种不信任的态度,试想,要是处于信任的两个人之间是根本不需要什么录音来解决问题的。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录音门”在政府部门的扩散呢?从社会新闻的角度看,尤其是信访层面上,在看守所里,在这些地方出现了无数的让人感觉政府是在口是心非,是在故意不公布真实的信息。
从“7·23”动车事故的调查来看,更是如此。从事故出现到今天已经100多天过去了,但是,所谓的报告还是没有出现。而在事件爆发的过程中,除了诸如掩埋车体、发送纪念币的种种让人意想不到的事件。试想,这样的过程能不让人心生疑惑吗?这样的过程中,谁还是秉持着一种相信的态度呢?可以说,社会诚信的缺失很大一部分是由政府造成的,而建设社会的诚信体系政府必须率先垂范。而政府之所以失去了诚信,就在于其不珍惜的过程。政府凭借着自己的垄断地位就可以破罐子破摔,进行着所谓的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姿态。
其实,这是相当可怕的。因为当社会上整个出现了诚信危机的时候,社会运行的成本会变得很高。试想,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时候,是需要拿着录音笔和摄像机的。而这仅仅是表面的,在背后,在深层次里,人与人之间没有相互信任的基础。政府在推行各类政策时候,也不会是顺利的,更是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而这些信任的重建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