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条贫困生源自制度缺失
(2011-08-31 12:56:57)
标签:
杂谈 |
王传言:白条贫困生源自制度缺失
2011-08-30 15:37
助学金金额比奖学金高,且发放学生比例没有上限,于是,部分学生就钻起空子。目前正值高校新生报到高峰期,各高校为家庭生活困难新生特设的“绿色通道”成为这部分新生顺利入学的有效保障。然而记者从部分高校获悉,不少学校绿色通道服务站都遇到了外地学生手持已经盖章的空白贫困证明的现象,引起高校对助学金发放资格认定的担忧。(8月30日 《北京晨报》)
高校奖助学金制度的设置本意是为了资助经济上困难的学生,即所谓的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但目前的状况是助学金额度的不断攀升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那就是白条贫困生的出现打破了这样的局面。所谓白条贫困生就是很多学生在没有证明的情况下但是已经盖章的证明。在制度设计上,贫困生的资格确认由高校负责,但是环节上需要国家民政部出具相应的证明,即家庭收入证明或者贫困证明。在农村需要村委会和民政局同时开具,在城市需要由居委会开具。
高校在众多的贫困证明中会进行进一步甄选,辨别哪一个学生是贫困生。这个制度安排便存在很多问题。因为涉及人为的因素太多就会距离客观性越远。在目前的高校中确实存在这样的一种情况就是,贫困证明是通过关系开具的,比如跟认识的居委会或者村委会打招呼而开具的证明,高校在甄选的过程中就会存在问题,将助学金发送到不是贫困生的学生身上,而缺乏经济支柱的真的贫困生却得不到资助,这就是中国目前助学金的一个悖论。
按照制度设计,助学金应该给真正贫困的学生。怎么判断学生是不是贫困就是一个后续的问题。仅仅看贫困证明看来是远远不够的,要确定真正贫困的学生有的高校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比如看一个学生一个月内餐费的消费量。比如通过电话联系社区或者村中的人或者是同学。但在实际中,众多高校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这样的工作,才最终导致了真正贫困生的漏网。民政部门的政策是好的,但落实起来却是需要智慧的。
要改变这样的现状,一方面在助学金的总额发放上也需要考量。目前是按照学生总数进行发送,但具体是不是贫困生占据那样的比例将是一个问题。这是教育部和民政部需要研究的课题。从高校的角度看,需要从群众基础出发,真正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情况。因为真的贫困生有的时候又是特别需要自尊的。这个过程需要高校进行细致的工作研究。
总而言之,导致白条贫困生的现状是由于制度的缺失,要想根除必须从教育部和财政部以及高校三个方面进行入手,否则,助学金的政策只能会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