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文化相对主义
(2011-07-08 08:20:39)
标签:
文化相对主义杂谈 |
教育与文化相对主义
文/王传言
教育的本源意义在于人的启蒙和教化,试图将人从一种自然蒙昧的状态下摆脱出来,进化到一种文明的状态中。而在文明中,一个重要的思维就是相对主义。即对于外来的文明,异质的思想,都应该保持的一种态度。是抵制呢,还是学习?是采用褒贬的价值判断,还是通过理性的思维进行剖新,这考验着教育到底是不是成功的标志。
我们的教育,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一直处于一种灌输的状态下,被教育的人就是被灌输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对于自身之外的那些文化就会秉持一种原教旨主义的错误。即认为自身的文化是正确的无误的颠扑不破的,而认为别人的文化的落后的糟粕是应该淘汰的。而真正的教育是教育人们如何认识这样的差距,这样的文化之间存在的相对主义的概念和逻辑。
从原始的聚居村落开始,人渐渐结合成一个一个的部落。而不同的原始人与不同的部落之间绝对不是一样的,尽管所谓的生产力水平存在着相似点。这种不一样在于其组成人员的不一样,更在于其在不同的人之间形成的一种部落文化。比如有的部落善于攻击,有的部落就爱好和平。差距就这样形成了,而这样的形成既是自然的情况也是历史发展的使然。按照这样的发展思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文明也在不断进步中。但毕竟不会是文明的进步速度和质量是一致的,这就造成了如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不同,国家内部的不同民族之间的不同,同一个民族之间的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别,在人与人之间永远存在着这样的一种鸿沟是难以逾越的,那就是所谓的白天不懂夜的黑。
人类既然面临着这样的发展史,就需要教育人们面对这样的过去。因为这种过去简单地讲就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表现形式。表现在城乡之间的观点差距,表现在不同家庭之间的异同,表现在人与人之间五官组合的差距。凡此种种,都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形式。这就是教育的目的,教育人们认识到这样的差距和鸿沟,不要表现出惊讶和不解。但是,仅仅教育来塑造显然是不够的,因为人性的改变是最难的。有的人就是泥古不化,根本一辈子都不会懂得别人的逻辑出现的原因。
其实,在现实世界中,按照经济学中“经济人”的观点,任何人的观点和行为无不是一种迈向效用最大化的尺度的。从这样的一点看,人们的任何行为就是可以理解的。对于人类的任何行为都应该保持一种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即使走向了极端,诸如张国荣陈琳等人的自杀,也无不是可以理解和宽容的。任何人的行为都是可以理解的,那些杀人犯罪分子的行为也必定有其背后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要了解的原因。因为行为背后的动机都是有其原因的,这就是一种相对主义的形式,别人的行为逻辑你可以一时间内不懂得,但在之后的时间里,你可能要懂得,因为这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形式。
那么,这就是教育的目的吗?至少我觉得教育应该有这样的责任。但是,反观我们的教育,绝对是一种无言的失败。对于城乡之间的差距,尤其是观念上的差距,弥补之道原本是教育的作用。但根本上归于失败。夜深人静的时候,扪心自问,人的思想到底从哪里来呢?人为什么不能保持一种对别人行为的理解状态,根本上人人没有经历过所有。但是假如只有经历过才能明白的话,教育的意义就失去了。人人想理解什么情况就是实践一番,根本没有必要再进行教育了。
认识到文化相对主义之后,一个人必然会变得洞彻心理,变成一个宽容的人,理解他人的人,不会总是以自己的观点和标准评价别人的价值观念的人。而这样的人才是属于一个观点上成熟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全面发展的人”的方向上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