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师者如斯

(2011-07-07 08:29:13)
标签:

林闽钢

南京大学

杂谈

师者如斯

/王传言

那天收到往日舍友的短信问,还记不记得老林。我说还记得。他接着说,他给老林发了几封邮件都是相同的内容,问这样是不是有些变态。我该怎么回答呢?老林是研究生阶段的一个老师,称为老林,其实并不老。冠之以“老”字,盖对老师之尊敬也,说明老师学术造诣之深厚的意思。所以,所有的老师,当时一概将其姓氏前加“老”字,这是一种习惯也成了一种传统。

舍友跟老林邮件,老师竟然还能够回复,老师还记得学生,学生还记得老师。这样的因缘际会在尘世之中已属难得。老师是不是真的记得学生,从字里行间必然能够读出来。可能有的时候,老师确实不记得学生了,也只能说上几句客套的话,这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情。毕竟,老师桃李满天下。但老林的回信,我觉得应该还是记得舍友的。

老林,全名林闽钢。一看就知道其是福建人士。初见老林是在研究生的复试中,他问的问题不算老套,但他说了一句让我相当绝倒的话,怎么又是山东的?那次,我们班有山东学生三人,还有一人就在其门下,可能面试都经过了他。别的所谓学术问题,我的回答马马虎虎。就过了,也听说有个同学被其问得哭了起来。从别人的话语里听出其对学生相当严格,由于此,在选择导师的时候就没有选择他,因为怕的就是这个太严格。

但是专业的老师,总有上课的机会。二年级的时候,选修了一门其《社会福利行政》,三四个人在上课。其教学模式便显示出来也亲身领教之。一般,上课前会准备素材,需要我们认真去寻找资料。针对一个话题展开讨论。类似于头脑风暴,他老人家最后来个总结和点评就算一堂课。记得有一次,第二天九点上课,我跟舍友凌晨两点多才将素材发给他。结果,复制的痕迹依旧,他上课的时候开门见山的说,有的同学准备的材料颜色还不一样。当时有些羞愧难当。

但影响一个人长久时间的除了点滴的记忆,多的就是那些所谓的方法论。老林的课上少不了两个字,那就是“模式”。他还教育我们对于一个研究的课题无非就是一个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来的结果。就是这个方法一直影响着现在的我。尽管,现在没有走上学术之路,但在业余还是会舞文弄墨,写点学术文字投稿。一旦涉及到学术文,就会想起老林来以及他的方法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其对我的影响看,老林是做到了这一点。其并不高,但有一股子学者的血脉在流淌,在他的课堂上,你感受到的是如沐春风之妙,尽管,有的问题直奔主题。他口才甚佳,当初被誉为“苏大三剑客”之一。当然,从他的一举一动里都透露着这样的信息,这是一个学者该有的风范,即使在日常中,都能将诸多事情跟学术二字联系在一起。

我很早的时候就建立了自己的博客,一次在等校车的时候,碰见老林在,他忽而问我是不是最近写了什么日志。我听到后感到惊讶,怎么回事。他怎么会有我的博客,或者仅仅飘过而已。他看了看我,说应该就是我。因为上面有我的照片。从这件事,我看出其记忆力还算是惊人的。

后来,就听说他要离开苏大,去南京大学。那天天气貌似不是很晴朗,阴沉沉的样子。他的门下弟子还有几个人去帮其搬家,那就是在苏州最后一次见到他了。后来的见到只有网上,只有百度中。南京大学去过几次,但是没有这样的机遇去拜见老林,可能是没有颜面,或者是觉得没有必要,或者他已经不记得我了吧。这个都是无所谓的事情。只是,在这样的时空里,突然由于几条短信,来了如许多往事的点滴回忆。

林闽钢:http://baike.baidu.com/view/1309775.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