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城市形象“脱帽”任重道远
(2011-06-26 12:09:58)
标签:
东莞城市形象王传言杂谈 |
东莞城市形象“脱帽”任重道远
王传言
一直以来,东莞被人称为“性都”、“血汗工厂”、“东方斯巴达”,这些“妖魔化”的名号让东莞人很委屈。如何为自己正名?这是东莞市委市政府从去年就开始着手破解的一道难题。昨日,该市组建了全国首个城市形象智囊团,借助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关系,为城市形象传播提供智力支持。(6月23日 《羊城晚报》)
一个城市的形象对于一个城市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其会在时间和空间的领域内对大众传播起到一种示范作用。当提及一个城市的时候,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那就应该是其城市形象在你大脑中的印象吧。对于东莞来说,在任何人的眼里应该都会有与制造业有关系的联系。但是,近年来其受到连篇累牍的“被妖魔化”事件冲击,导致东莞的城市形象一落千丈。从传播学的观点上看,“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在对东莞“妖魔化”的过程中,媒体的责任首当其冲。无论是什么样级别的媒体在对事件进行宣传的过程中原则上都应该秉持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但是,新闻业界的杂乱状态直接导致了东莞被“妖魔化”的不断出现。
对此,东莞希望改善自己的城市形象,为自己那些“性都”“文化沙漠”“血汗工厂”等名号脱帽。从积极的意义上讲,这是政府公共管理机制的完善过程,是政府的公共管理预警机制在起到相应的作用。无论是组建城市形象智囊团还是进行书记微博专访都是在积极改善东莞的城市想象而不断努力。但是在努力的过程中应该理解和把握的应该是到底是什么原因将东莞的形象弄到今天这样如此糟糕的境地呢?其实原因不外乎是两个,其一就是东莞确实存在被“妖魔化”的把柄。东莞的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其对于底层劳动人民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的提高将是一个滞后的过程。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很多泄愤的青年就钻了这样的空子。其二是东莞的正面形象没有及时传播出去。其三就是部分媒体的不假思索的报道。总而言之,就是上述三个原因直接导致了东莞今天城市形象的状况。
城市形象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其改变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时间的过程,更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东莞市政府的做法是寻找城市形象的智囊团,这一点毋庸置疑。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做到这一点已经显示出一种积极的姿态。那种积极寻求形象转变的心态已经表露无遗。但是仅仅有这样的姿态是不行的。在寻找出东莞城市形象为什么如此恶劣的根源之后,在这些根源上进行修补才是最根本的方法。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将就是对于东莞市政府的行政服务能力进行积极的改善,努力打造一个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
在服务型政府的指引下,对于东莞市的社会管理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基础实施建设等等体制从根本上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完善。努力减少对于那些外来务工人员的怨恨之情,提高他们的待遇水平。这乃是改造城市形象最根本的一点,只有将最基层的稳定才能希望打造一个全新的政府效能体系,才能改造自身的城市形象在外界人眼里的形象。可以说,这样的一种改造过程不是仅仅需要智囊团进行参谋的,而更多的是一种实践的过程是切实改善那些“泄愤阶层”的自身待遇。改善城市形象的政策是一回事,落实改善城市形象的政策往往是另外的一回事,而关键的部分是落实到实处而不仅仅制定出一项一项的政策。从政策的制定到政策的落实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这注定东莞的城市想象“脱帽”将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
城市想象的改善政策即使已经落实,但是最终的评判还是公众的眼睛。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要想不被“妖魔化”就只有落实改善城市形象的政策措施。而在落实完成之后更是需要通过正面且正确的公共传播媒体将其传播出去,让全世界的人们都用心去体会这样的一个城市的新的形象。当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那些去过东莞的人来说,其形象如何自有定论。对于那些没有去过东莞的人来说,只能通过各类媒介的间接知识进行自身形象的形成。只有当公众和媒介的声音都基本上统一了,让他们说出东莞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城市,那才是一个真正的东莞城市想象“脱帽”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