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奶业伤不起“最低标准”

(2011-06-26 12:08:29)
标签:

中国奶业

最低标准

王传言

杂谈

中国奶业伤不起“最低标准”

王传言

围绕有关部门新修订的生乳新国标,部分公众质疑细菌总数蛋白质含量两项指标。2010年以前,我国生乳标准是每毫升细菌总数不超过50万个,蛋白质含量最低每百克2.95克。新修订的标准变为:每毫升细菌限量总数提高到200万个,蛋白质最低含量下调至2.8克。(626日《扬子晚报》)

中国乳制品行业自从“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一直行走在一种噤若寒蝉的道路上,发展环境一直饱受公众的质疑。在这样的环境下,原本应该苦心经营,努力提升品质,提高奶业的标准,严格加强对于奶业的监督和管理,在提高其国内声誉度和国际影响力上作出自身的贡献。但是,我们面对着奶业的“新国标”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这个标准不是在提高而是在下降。其背后必然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这样的低标准之下,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生产加工企业都是伤不起的。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在奶业市场上,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供给与需求之间是一对矛盾。当奶业的标准从2010年前的“细菌总数”每毫升不超过50万个,到“新国标”下的每毫升200万个。用专家的法就是,这样的“细菌总数”就是在挤牛奶的时候,整个牛舍内苍蝇乱飞。消费者面对这样低质量的牛奶,还会不会继续消费呢?理性的消费者必定是减少其消费量,那么供给量在既定的条件下就必然存在供给大于需求的状况。从而导致无论是奶业的加工企业还是养殖户减少存量。这无疑导致一种恶性的连锁反应,消费者消费不到合格质量的牛奶导致整个生产链条的崩溃。

从奶业的加工企业看,由于存在着如此低的标准,必然会引起奶源的争夺战。奶源收购的半径应控制在250公里以内,这样能够保证奶源的及时处理,减少其“细菌总数”的含量。但由于面临着“最低标准”,奶源的争夺战必然上演。这样在进一步扩大奶源的收购半径上下工夫,必然会导致“细菌总数”的急剧上升。而奶源争夺战中的不断升级对于中国的奶业加工企业也必然是一种成本上升约束的制约。由于奶源的收购半径过大,运输成本必然会上升,这对奶业的加工企业来说是一种成本约束,将会转嫁给消费者。

从中国奶业的国际化看,将会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按照美国、欧盟的奶业标准,其每毫升的“细菌总数”是10万个,“蛋白质含量”是3.0克。中国的奶业“最低标准”无论是从纵向上跟发达国家比较还是横向上同2010年前中国自身的标准比较都在下降。中国奶业也想走一条国际化之路必定要遵循国际化的标准,起码应该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标准进行自身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如此“最低标准”之下,很难想象中国的奶业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