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规劝难降“状元热”温度

(2011-06-26 12:05:21)
标签:

状元热

高考

王传言

杂谈

道德规劝难降“状元热”温度

王传言

教育部发言人续梅昨天表示,教育部一直要求各地教育部门不要对高考考生成绩进行排名,不要公布高考“状元”,也真诚地希望大家不要炒作高考“状元”。( 624日 《新京报》)

“状元热”已经形成利益链,希望如此“不要”和“希望”去杜绝是收效甚微的。因为如此的词汇都在表达着一种道德规劝的嫌疑,这样的规劝起不到斩断利益链的作用。高考状元对于高中、地方和商家都是一个香饽饽,切断他们之间的固有联系乃是斩断其链条的根本途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规劝起不到釜底抽薪的作用。只有用法律的手段才是具有立竿见影效果的手段。

从现实的环境看,很多省份已经对于“状元热”的现状进行了整治。2008年,山东省提出不宣传所谓高考“状元”;2009年,江苏省教育主管部门下令禁止公布高考排名,但却引出了一堆“疑似状元”。20106月,海南、广东、江西、江苏等地的教育部门又先后发布规定,禁止宣传炒作“状元”,但效果依然并不乐观。

人们热捧高考状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来自于旧时代的科举情结。中国人做状元梦做了上千年,传统文学作品中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描写就道尽了状元的风光和荣耀。很多时候,我们家长往往把状元异化为了一种成功、幸福、前程似锦的符号。然而事与愿违,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据统计,1977年至200832年间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中,没发现一位是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其次,高分定终身的选才模式早已成为了过去,目前,社会更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种潜质的发挥,特别是在品行、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健康状况等等方面。

其实,状元亦凡人,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会对这样一项没什么实际价值的纪录的暂时保持者趋之若鹜呢?除了热捧状元会捧出各种各样的经济效益以外,别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就这一点而言,当下的状元出书热、代言热等等甚至还不如封建王朝的披红戴花马上夸官。至少后者还能起到树立正统主流价值的作用,现在却只能让人闻到一股浓重的铜臭味儿。

那么,应该由谁来首先给状元热降温呢?生产状元的高中,还是追逐状元经济的企业,抑或是推波助澜的媒体?固然大家都有责任,却无法指望大家能够主动吃退烧药,原因在于除了这三方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便是争抢状元的高校。有了高校的抢夺,才有高中的热捧、企业的追逐以及媒体的跟风。这倒不是说高校得为越烧越旺的状元虚火负全责,但倘若高校不再炫富一般打状元牌,相信给状元热烧火的其他几方很快也会兴味索然的。终结状元经济,还请高校特别是名校率先垂范,毕竟,名校比高该看最终产品的质量而不该是初级原料档次

既然明确了“状元热”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利益之间的争夺战,那么,对于这些分布在高中和高校之间的较量是不是就应该使用必要的手段进行整治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从2004年的教育部的三令五申来看,效果收效甚微。根源就在于仅仅依靠的是道德规劝的力量,大家都晓得,所谓的道德规劝就是一种“软约束”,既然是一种“软约束”就没有一种强制性,最缺乏的就是一种惩罚和整治措施。即假如今年还在进行着“状元热”的炒作,应该怎么处理,如何给商家处理意见,如何给高中处理意见,如何给高校处理已将,这才是能否给“状元热”降温的关键之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