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小世界”里的成长密码
(2025-09-25 09:50:12)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随笔 |
游戏开始啦,角色区就热闹起来:“中医馆”里,小宇戴着无纺布医师帽,正用手指轻搭“患者”朵朵的手腕,认真地说“你是不是昨晚没盖好被子?我给你开点‘菊花’,喝了就不咳嗽啦”;隔壁的“美食小铺”里,乐乐和轩轩正争论“客人要的番茄炒蛋该放‘盐’还是‘糖’”,最后决定“每种都做一份,让客人选”。看着孩子们投入的模样,我愈发觉得,适合大班幼儿的角色区,从来不是简单的“过家家”,而是承载着成长力量的“小世界”。
大班幼儿的角色区,要贴合他们“渴望自主、向往真实”的心理。之前我们的“娃娃家”只有简单的小床和玩偶,孩子们玩了几天就没了兴趣。后来改成“社区医院”,增加了“挂号台”“诊疗床”,还投放了幼儿自制的“病历本”和“药方”,孩子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点燃。他们会模仿医生的样子问“哪里不舒服”,会像模像样地“写病历”,甚至会主动讨论“怎么让‘病人’不害怕”。这种贴近生活的场景,让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学会观察、学会表达,也悄悄萌发了“责任意识”——就像每次游戏结束,负责“挂号”的孩子都会主动把“病历本”整理好,说“下次客人来就能很快找到啦”。
适合大班的角色区,还要能容纳“合作与挑战”。我们在“超市”角色区里设置了“进货员”“收银员”“顾客”等角色,还增加了“计算购物金额”的小任务。一开始,孩子们常常因为“算不清钱”吵架,后来他们自己商量出“用积木当硬币”“画价格标签”的办法,甚至会互相教“怎么算更简单”。有一次,“进货员”发现“蔬菜区”的“菜”不够了,主动召集同伴一起用彩纸做“青菜”“胡萝卜”。看着他们分工合作、解决问题的样子,我忽然明白,角色区不仅是“玩”的地方,更是孩子们学习“合作”“解决问题”的小课堂。
如今,我们的角色区还在不断变化——孩子们想玩“快递站”,我们就一起收集纸箱做“快递盒”;他们对“理发店”感兴趣,就一起设计“发型图册”。这些由孩子们主导的角色区,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他们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大门。看着他们在角色区里认真、投入的身影,我知道,这些藏在“小世界”里的成长,终将成为他们迈向小学、走向更大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