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春晚已经成为年夜饭的大餐。热点问题在春晚都能显露出来。社会流行什么,春晚一定会体现什么。从春节方言的流行最能反映出一种社会变化。这几年春晚方言流行有明显的特点。
1、香港话打先锋
回顾春晚,早期最时髦的是学香港话。后来是学广东话,就是粤语。想想前几年,多少演员以把能够把舌头伸直了拖着腔说话为荣。能够在春晚唱几句粤语歌为荣。这反映了早期香港广东经济发达,对早期中国经济的影响。
2、上海话时髦。有一个阶段上海话,上海小品很流行。象严顺开扮演的小瘪三很是火了一阵。可以看出上海当时经济的影响力。对比如今的上海地位,看个夜灯什么,就会出那么大的事。令人有些嘘唏。
3、山东话流行。啊呀妈呀,我说伙计。山东人的粗狂和质朴,油然而生。火了几年。山东话流行跟山东经济无关,山东话的流行开启了乡土气息文化。这形成了社会反学院派的文化潮流。
4、唐山话流行。唐山话流行一段时间,这要感谢赵丽蓉本人的魅力和她出色的小品。总的来说,是北方语系的结果。可惜天不假人,她老人家不寿。
5、东北话唱大戏,曾经有十年东北话盘踞央视春晚。哪疙瘩的,咋整?东北人能唱能跳,口才好,语言流畅,办事大气,肯出力,颇有引人瞩目的特征。东北的影响力迅速彰显。东北文化的土,给中国文化一个很长的时间向最社会底层的延伸。底层终究是底层。现在到了向社会上层发展的趋势。
6、 普通话唱大戏,成为主流。如今春晚东北话影响力下降。调侃上海话的没了。北京味淡了。正宗的普通话唱大戏。这是真正的回归。反映出国家主流的变迁,值得人思考。不过有一点,今年福建话第一次出现在春晚上,耐人寻味。这可能跟领导人有关。
总之,春晚方言流行,反映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和影响力,引人深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