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这部电视剧能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我想是一种必然。作为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时代的产物,因此在这一代人身上,承载了太多的记忆、太多的情感、太多的思考……成为一种挥之不去、植根于内心深处的情愫,也是共和国成长史上一段无法忘却的记忆。
与《孽债》、《北方那个吹》等“知青”题材的影视作品不同,《知青》是一部全景再现知青工作、劳动、生活的电视剧,因此表现起来有一定难度,稍有不慎就可能产生“刻意渲染”之嫌;此外,剧中主要人物的扮演者均为“八零后”的新生代演员,他们没有亲历那段岁月,也许表演上的稍稍不到位就会被曾经有过“知青”经历的人所“洞悉”。因此这也是《知青》面临的一个挑战。
但从本剧在播出期间以及播出后观众的反馈看,上面提到的“顾虑”是可以消除的。这首先要惠泽于“知青情结”在国人心中难以撼动的地位。回顾一部部影视作品,但凡与“知青”“沾边儿”的,往往能够得到观众的好评。这是因为“知青”已远远不是对那个群体的定义,而是一种深入到国人精神层面上的情感砝码。“知青”二字,对很多人来说是弥足珍贵的人生际遇,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内心表白。因此,当《知青》“再次”在荧屏上“亮相”时,仿佛在瞬间点燃了他们埋藏在心底那颗关于“记忆”的火种。因此剧作本身的艺术价值我想对曾经有过“知青”经历的人来说,不是排在第一位的。他们只是想“单纯的”在剧中找找当年自己的影子,看看往日生活的图景,重温那段燃情似火的岁月,与儿女分享着过往的浪漫与辛酸……
而由“八零后”的年轻人扮演“知青”,为时下的年轻人搭建了一个与“知青”对话交流的平台。如今,很多年轻人不知道“知青”,知道“知青”的年轻人也多数是从上一辈的“忆苦思甜”中有所耳闻,但往往持一种反叛的态度,因此无法形成一种历史敬畏感。年轻的一代了解历史,影视是一个极具优势的舞台。让一位位带着“偶像”气质的“八零后”演员去塑造角色,恰好与时下年轻人的欣赏心态相吻合,为他们走进历史、了解国家提供了一个契机。而这些“偶像派”的出演,更使一部分人年轻人去主动地回眸历史,主动走进那段对如今的年轻人来说有些陌生的岁月……作为即将承担起未来社会使命的年轻人来说,了解这些是有必要的。
面对这部《知青》,上一辈人的关注是因为他们曾经拥有;年轻人关注也许是“偶像”的力量。但更为关键的,是历史的深邃与厚重使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找到了心灵的契合点。这就是历史的神奇,它能让人不求回报地去倾注感情,并永远不会忘却!
2012年6月28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