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6/mw690/82f1b0acgd2ffab9940e5&690
黑城,是我较为喜欢的一个文明废墟。
抵达额济纳旗后,在所住的旅馆遇到了一对北京来的父女。翌日,我和驴友毛毛,还有这对北京来的父女,四人同行,一同前往素有“黑城”之称的西夏文明遗址。
“额济纳”为党项语“亦集乃”的音转,意为黑水或黑河。这里是沙漠里的一片绿洲,古称居延绿洲。早在唐代,这里归西域的西夏王朝统治。为了巩固疆域,西夏的党项人在额济纳地区建立了黑水城。从此,黑水城作为一个边防城市开始了一段神秘波折的历史。
黑城,蒙古语为哈日浩特,意即“黑城”。现存城墙为元代扩筑而成。平面为长方形,周长约1公里,东西434米,南北384米,周围约1600米,最高达10米,东西两面开设城门,并加筑有瓮城。城墙西北角上保存有高约13米的覆钵式塔一座,城内的官署、府第、仓敖、佛寺、民居和街道遗迹仍依稀可辨。城外西南角有伊斯兰教拱北一座,巍然耸立地表。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残高约9米。城西北角建有一覆钵式喇嘛塔,原有的街道和主建筑依稀可辨,四周古河道和农田的残貌仍保持其轮廓。
http://s8/mw690/82f1b0acgd2ffba897cc7&690
http://s10/mw690/82f1b0acgd2ffbdf31919&690
http://s12/mw690/82f1b0acgd2ffbf77ca8b&690
我看到了传说中的黑城。巨大无比的废墟建筑群,静穆但不妩媚。虽历经千百年的变迁,仍然显得气势磅礴,只是少了几分王者的霸气。城内的官署、府第、仓敖、佛寺、民居和街道遗迹,静静地守护着沉睡了千年的城堡。一缕阳光,不经意的洒落在城西北角的一覆钵式喇嘛塔上,显得格外的神圣庄严,仿佛在唤醒沉睡了千年的西夏文明。
http://s16/mw690/82f1b0acgd2ffb594647f&690
http://s5/mw690/82f1b0acgd2ffcc0e1094&690
我走进西夏文明的废墟,双手轻轻的抚摸着暮色笼罩下的残垣断壁。霎那间,沉甸甸的思绪从指间滑落,消泯于深沉厚重的历史里。我实在不忍心去触碰这段沉痛的历史,但,来到黑城,来到这座尘封了多年的西夏文明废墟,我不得不认真地去做一回历史的访客。
http://s6/mw690/82f1b0acgd2ffc41cdf55&690
http://s10/mw690/82f1b0acgd2ffca617a49&690
http://s9/mw690/82f1b0acgd2ffc71a47d8&690
首先,从西夏的文明崛起和灭亡说起。
“居延”一词为匈奴语,其意为“天”。居延地区原为匈奴牧地。19岁的大汉将军霍去病大破匈奴后汉朝曾在这里屯兵戍边,创造了居延地区灿烂的汉文明。汉后这里的文明断断续续、起起伏伏,战争的创伤浸透了弱水河畔。时至公元1038年,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国在这里设立“威福军司”。1226年,成吉思汗蒙古军第四次南征攻破黑城,1286年元世祖在此设“亦集乃路总管府”,这里成为中原到漠北的交通枢纽,马克波罗就是沿着这条古道走进了东方天堂。1372年,明朝征西将军冯胜攻破黑城后明朝随即放弃了这一地区,此后黑城便在尘封的历史里沉睡了近700年。
我行走在古道蜿蜒的城堡,历史无言的厚重感迫使我一步步追溯西夏文明。城堡地面上零散的洒落着瓦片。同行的北京老爷子,似乎学识渊博。他对西夏文明的了解,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不得不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老爷子看到我端下身子,好奇的望着地上的瓦片,便笑笑地对我说:“别小看这瓦片!这里面任何一样东西,都可能是西夏遗留下来的古董。”我小心翼翼地移动着脚步,生怕破坏了这里的一切。
http://s13/mw690/82f1b0acgd2ffe004944c&690
登上了喇嘛塔,视野豁然开朗。整个黑城,城里城外,尽收眼底。黑城墙外,是漫无边际的巴丹吉林沙漠。漫漫黄沙,会逐渐淹没这座历史的城池。而如今,也正因为沙丘的抵靠,才保证了城墙没有倒塌。
http://s16/mw690/82f1b0acgd2ffd345514f&690
http://s12/mw690/82f1b0acgd2ffd475f9fb&690
关于黑城,在当地的土尔扈特蒙古族中,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很久以前,有位名叫哈日巴特尔(蒙古语为黑英雄)的蒙古族将军,在此筑城镇守。哈日巴特尔骁勇善战,不但晋升为将军,也深得皇帝欢心。皇帝将自己的小女儿许配给黑将军做哈敦(夫人)。后来,黑将军羽翼渐丰,权势强盛,觊觎皇权,企图一统天下。
公主得知这一阴谋,便将其告知父皇。皇帝在盛怒之下派数万大军进攻黑城,悬赏捉拿哈日巴特尔。但大军对黑城久攻不下,为不使黑将军逃脱,只好把黑城围困起来。
皇帝请来巫师卜卦,卦象说:“黑城地高河低,官军在城外打井无水,而城内军民却不见饥渴之象,必有暗道通水,如将水道堵截,则必胜无疑。”
于是,皇帝又增派一万大军赴鄂木讷河上游的咽喉部位,随着巫师们高声诵讼着《护律夏日毕其格》(意即“法律黄书”),军士们用头盔盛着沙土,很快地截断了河水,并筑起一道巨大的土坝。不几日,只见黑城内人畜饥渴,近城的禾苗枯萎。黑将军命令士兵在城内掘井,直挖到八十丈深还是不出水。在这饥渴难忍、万般无奈的情形之下,黑将军只得下令准备突围。
临行前,他把全城的金银财宝投入枯井中,又对自己的两个孩子说:“你们去做财宝的主人吧!”,并祝愿说:“愿来日有个骑秃头青虻牛的人来将我们财宝取走”。随后,便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也活活埋入深井。又令士兵连夜凿通北部城墙,杀出了一条血路突围北上了。
传说故事,是否为真,并不值得深究。真正值得我们认真深究的是,我们对待文明陨落的态度,以及对历史的感悟。
凝视着黑城,我泪水潸然……西夏文明在历史的无声中,沉睡了近700年。此去经年,这里依然安静。这里的牧民生活节奏依旧缓慢而安详。所有的故事,所有的荣耀,都遗留在风沙中,尘封在夕阳下孤单的残塔旧城里。一个没有遗留太多文字的民族,不见了;西夏文明,陨落了。一种古文明,在我们还没来得及去了解时,它就已经无声地走向了灭亡。
这也让我们恐慌:如果不认真对待文明(即将走向没落的,或是正在走向没落的),不以史为镜,那么,是否会重滔西夏的复撤?
http://s4/mw690/82f1b0acgd2ffe377a523&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