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饺子汤(十一):谈天说地聊经济

(2015-01-04 22:17:47)
标签:

教育

大学精彩生活

分类: 美国大学
   在正式成为Georgetown新生前的暑假,我曾经仔细地研究了SFS(School of Foreign Service,外交学院)的各个Certificate(相当于专业)。当时我是一名积极的“政治分子”,觉得自己肯定是在International Politics(国际政治)或是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国际政治经济学)中选。两个都是我所喜欢的社科类,很偏文。 
   真正开始上课之后,我才发现,SFS的核心课程都太文科了。我本来一直很喜欢阅读写作,在这方面也比在学数学物理什么的上面更有优势,但是第一个学期选的哲学、宗教、政治课,阅读量和写作量都是前所未有的大,让我很有一段狂啃阅读也都吃不消的情况。
   相比较而言,我对经济课,反而有了更浓厚的兴趣。

   在高中的时候,我选了AP宏观和微观经济学。经济这个东西,真的是你要么就一点就通,要么就怎么学都弄不懂。我很幸运地成为前者。可能高中学习的知识也很简单,对我来说都很make sense,想一想就能够想明白了。各种图表和曲线,在我看来都很简单明了,很容易理解。对某些同学来说,经济图表和曲线简直就是万恶的根源。有的时候我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来帮助他们解释一些经济原理,他们都听得明白,结果一看图,就懵了。
   我在Georgetown第一个学期所选的International Finance(国际金融),就属于这种图表特别多的,你要么就都懂,要么怎么想都不想不明白的经济课。
 
   虽说这门课是给高年级学生开的,却并没有结合微积分等数学模型,所以对我这种纯数学头脑还比较灵光,一与其他科目结合就晕了头的人来说,是最合适不过的。
   这门课的教授在ratemyprofessors.com上的评分很低。原因是教授只是他的兼职,他本人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任职。所以他平时是没有office hours的,有问题什么的话只能通过邮件联系,或者是找助教。此外,这对课程时间也有影响。他上的课都是在星期一和星期三的晚上。这期间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活动,但是我都由于有课无法参加。这也让我在第二学期选课的时候决定一定不选晚上的课。
   
   除此之外,这个教授的授课方式很自成一体。
   在国内,他可能会被看做是“吹水”老师。一堂课一小时十五分钟,他会利用整整一个小时的时间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且经常讲着讲着就联系到了国际金融时事。由于他自己工作的原因,他对这方面的了解的确十分深入,而且都是亲身经历,讲起来有条有理。
   对于很多学生来讲,他这种不按照课本上课的方式,让他们很难在考试的时候拿高分。不过我个人倒觉得,课本上的东西都万变不离其宗,只要自己课前用心读,课上的最后十五分钟认真听,不懂的就google或者上Khan Academy搜索相关的材料,应付考试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我本人很喜欢教授补充的各种时事内容。在我看来,纸上谈兵的经济是没有用的经济。现在全球的发展趋势让经济学有前所未有的实用价值。让我能够确凿感觉到上这门课并没有浪费学费的证据,就是我能够开始理解经济频道对各个国家的国内和外交政策进行分析。之前货币升值贬值,政府降低调高消费税什么的,对我来说无法理解这些政策宏观上的意义,只能够体会到一些直接影响自己小民生活的练习。比如说人民币升值了,在中国赚人民币去美国花,美国东西就便宜一点。上了这门课之后,我才知道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进出口、外汇储蓄等等的影响,并且能够理解为什么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货币和经济政策。

   另外让这门课程锦上添花的是,每个单元教授都会给我们出一道extra credit(加分题)。问题和经济毫不相关,都是一些和你的经历和价值观相关的话题。比如说,“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之类的。这种问题,三两分钟就能编出一封答案,最关键的是,答案没有对错,只要你回答了,就有的加分。
   在期中考试中,我就是因为回答了这个问题,顺利地拿到了五分,成绩也上了一个台阶。

   除了期中期末考试以外,我们还要完成一个小组项目。小组项目的大致要求,就是阅读案例,从经济学的角度做出决策分析。
   案例中给出了四个国家最近的经济形势和具体数据(GDP,外汇储备占GDP的百分比,通胀率,等等),然后让你通过各方面的分析,决定哪个国家对一个外商来讲最适合进行引进和投资。
   我们小组的同学在课外都很少有联系,只是上课的时候觉得彼此都算是理解课堂内容比较好的学生,所以就自发地组成了一个小组。我们一共约在一起见面了两次,一次是分配谁来回答哪个问题,另一次是一起阅读案例,集体决定最终选择的国家。
   我的任务是分析这四个国家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通过案例中对这些国际的政治形势的描写,以及对这些经济体的利率、通胀率等等是否保持基本一致的分析,就能够大概得知这些政府有没有对经济进行调控。
   其实我们小组并没有调查得十分深入。在把project上交之后,老师问各个小组的最达到的共识是什么,大家都选了国家A。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这四个国家相对应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四个大国: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国家A是中国倒是十分明显的,其他国家我们都没有对号入座。
   这个project帮助我们对课堂知识进行实际运用,并且更加让我了解到经济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另外一门对日常生活有直接的现实意义的课,便是我的哲学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