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S的新生有哲学课的要求。我本来没有打算在这个学期选,但是由于选课的各种问题,最后还差一门课。看来看去,好像就是这门Introduction
to Ethics(伦理学简介)不太深奥。另外,由于我在高中的时候就选了Biomedical
Ethics(医药伦理学),所以觉得自己有点功底,应该是不太难的。
这门课是我选的所有课中,最具有大学大课的一门。上课是在auditorium,相当于中国的小礼堂,能够容纳几百号人。全部一百多人,周一周三在一起上大课,周五小班由助教带领上讨论课。
给我们讲课的教授也制作了PPT,这在美国是很少见的。我在Hotchkiss和在Georgetown其他课上从来没有见到过有教授用PPT。不过给这么大的班上课,肯定需要这些辅助工具。每次上课之前,教授也会把她自己做的PPT放在网上,我们可以随意下载,用于预习和复习。
考试,则是两篇小论文,和期中期末大论文。因为是上课,交纸质版的很麻烦,所以都是从网上交,而且要从三个不同的渠道交:不仅要在课程专用网站上交,还要给助教发一份,最后,从一个叫turnitin的网站上交。这是个论文检测网站,专门检测有没有抄袭的怀疑。
由助教领导的讨论课,是最简单的。不过由于课堂参与度在期末总评分中占的比例不高,很多同学都是人到心不到,课前也没有做好准备,上课从来都不发言。于是回答问题和发言的,就只有我和其他几个准备充分,平时有坚持完成布置的阅读的女生。久而久之,我们都不太好意思老是发言,课堂气氛也弄得很僵。
不过,如果讨论的话题和实际生活比较相关,同学们比较有话说的时候,讨论起来也很活跃。
我本来以为哲学课肯定特别高深难懂,但其实在伦理课上,我们学到的概念上的东西很少,基本都是在课前阅读中完成的,最多的还是通过不同的法则,来判断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做的事情是否符合道德伦理。不同的法则通常能够得出不同的评价结果;同一个人在同一个情况下做出同样的事情,在Kantian
Ethicists(康德主义)和在Utilitarianists(功利主义)的分析下很有可能得到两个完全相反的评价。
在学习功利主义的时候,我们所要阅读的一篇文章,是由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个教授写的,大概的意思是,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方式,是极其不道德的。他的论证过程是这样的:
功利主义的要求是做能够为所有被影响到的人创造最大的效用(utility)的事情。“效用”在很大程度上被定义为幸福感。同一个法则,另一个表达方法,就是要做能够减少所有被影响到的人的痛苦(suffering)的事情。这个教授的中心思想就是,我们生活在被贫困、饥饿、疾病所困扰的世界,却总是拿很多的钱去满足自己一些小小的需求,于是失去了能够减少他人的痛苦的事情(比如说把钱捐给各种援助机构),所以我们都是不道德的人。
当时老师PPT上打出了一页,直接质疑我们的生活习惯。
给一个患有疟疾的小孩有效的治疗,只需要十美元。十美元是什么概念?在Salad
Creations里一盒沙拉的钱。我们少花一顿午餐的钱,就能够挽回一个小孩的生命。这种事情,为什么我们没有去做呢?
期末考试的几个问题中的一个,也是要我们分析自己的花钱习惯以及他人花在我们身上的钱,到底是不是符合伦理道德的。
我的最终答案是,我的花钱习惯完全不符合功利主义的伦理道德。到了冬天,我并不缺少衣服穿,并没有被冷着被冻着。每次我花几十美金买一条新的毛衣,都只能给社会带来很少的效用。我完全可以把那些钱捐出去,给其他在寒冬中瑟瑟发抖的人送去一些温暖,这会极大程度上地增加他们的幸福感,也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效用。
到餐馆吃饭也是如此。在M街上的一家餐馆,平均一餐随随便便的就能吃个二十美元。这二十美金,或一百二十块人民币,是我曾经在国内上高中时一个星期的伙食费。而且,我在Georgetown也并没有被饿着。学校的食堂虽然不好吃,但是吃饱是完全可以的。我出去吃一顿饭,给自己改善一下伙食,所获得效用远没有把这笔钱捐出去,让国内一个贫困高中生吃一个星期的饭,所获得效用那么大。
不过,所有的这些花费,和父母对我教育的投资,完全是大巫见小巫。但是,我觉得教育的投资是符合道德伦理的,因为这能让我在Georgetown这种顶尖的美国大学学习,这四年的时间,能够让我在毕业之后,为社会创造出远远超于学费的价值。
虽然听上去我对自己的信心满满,但是四年之间那么长,谁也不知道我毕业之后会走那条路,做什么,能不能真的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创造出那么多的价值。
不过,现在思考这些问题,也没有什么太大意义。还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好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