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期政策与短期措施

(2012-04-09 09:34:20)
标签:

经济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政府

    长期政策与短期措施是需要严格分清的,但不少人经常将两者混淆。其实,这两者之间不仅着眼点不同,甚至方向上都可能相反。打个简单的比喻:假设您的腰部严重扭伤,该有哪些考虑呢?从长期着眼,应当加强腰、背肌锻炼以避免再次受伤,但如果把这项长期“政策”套用到短期,则只能使腰部伤得更甚。短期“措施”是卧床、静养和理疗。反之,如果将短期“措施”当作长期“政策”,进而卧床不止,静养不休,则将来仍会旧伤复发。

 

    这一轮全球“大衰退”中,各国政府纷纷祭出非常规措施,包括美欧的定量宽松,中国的“四万亿”,日本的巨额赤字,冰岛、爱尔兰、希腊等的银行国有化,不一而足。这些作为短期措施都是无可厚非的,甚至是行之有效的,但我们需要呼吁的是切忌将这些措施长期化。最近的金砖五国峰会就对美欧各种形式的定量宽松的长期化趋势明确表示担忧。

 

    作为短期措施,关于货币政策和财政刺激是否有效的争议由来已久,自凯恩斯、哈耶克以来就非常激烈。当今也不例外。20099月芝加哥大学卢卡斯和Stokey教授的学生们在首尔国立大学为这对夫妇举办了专场讨论会。午餐时,我就美联储的定量宽松向两位提出询问,两位一致认为货币政策短期内起到了积极的稳定经济的作用,但宽松的货币必将最终导致通货膨胀。关于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卢卡斯教授2009年三月在一次讨论会上对此深表怀疑,认为政府的支出只不过挤出私人支出而已,并不产生所谓乘数效应,即乘数为零。

 

    卢卡斯教授的这一观点遭到克鲁格曼教授的反击,他认为卢卡斯教授对李嘉图等价理论的理解有偏差。他举例说:思考一下某个家庭通过30年房贷购房的情形。假设房价为10万美元。如果此房为新建的,那么这10万美元的支出就意味着新增的经济活动。但这个家庭由于多了负债,肯定在其它方面的开支会减少。关键是这些债务并非立刻就需要清偿的,我们没有理由相信该家庭会将其它方面的开支削减10万美元。如果每年的还贷金额为6千美元,那么我们可以预计该家庭的其它消费的削减幅度在6千美元左右;这种削减只抵消了负债购房所增加的10万美元经济活动的一小部分。

 

    循着克鲁格曼教授的思路,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政府增加10亿美元新修一座大桥的情形。虽然修桥的资金负担迟早会落在纳税人头上,因此私人消费必会有所减少,但减少的金额目前一定远远低于10亿美元。即乘数接近1。换言之,政府的刺激政策会起到缓和经济衰退的作用,使得经济活动趋于平稳。

 

    就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而言,这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争论是有代表性的。理论上讲,我觉得克鲁格曼教授就这一问题的分析更为令人信服。但在实际运行中不得不注意的一点是政府在运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低效率、低质量、利益输送等。

 

    卢卡斯教授的乘数为零的说法有些极端,但这本不等于说芝加哥学派不理解克鲁格曼教授的浅显的道理。芝加哥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巴罗教授在其1981年的文章中就明确地讨论了政府临时性支出和永久性支出的增加分别对总产出产生多大影响。将临时性和永久性开支分列讨论,仅凭这一点就说明巴罗对政府开支的理解之深刻。他得到的结果说明政府临时性增加100亿美元开支,总产出增加70亿至99亿,即乘数在0.70.99之间。

 

    关于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近期值得注意的学术方面的讨论有Christiano, Eichenbaum, and Rebelo2011年共同发表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的文章:When is the government spending multiplier large? 即:何种情形下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显著?该文指出,当名义利率低到不能再低,也即几乎为零的情况下,乘数效应显著。此论文使用的框架为新凯恩斯模型,其中复杂的数学推导暂且不表,这里我仅介绍关键的两点(见201012月版本图五实线部分):(一)在正常情形下,财政支出的乘数会略大于0.8。但是(二)当名义利率深陷零的边缘,财政支出的增加并不促使名义利率趋升的情况下,政府开支的增加提升通胀预期从而导致实际利率为负数;负利率促使私人开支增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会大为加强。他们的计算显示该乘数会超过1.2 (文章前半部还讨论了几种不同的模型,有时该乘数甚至会高至3.7)。

 

    另一篇引起广泛注意的文章出自De Long and 萨默斯:Fiscal Policy in a Depressed Economy,即低迷经济中的财政政策。在这篇两周前问世的文章中,两位教授称当实际利率很低的情况下(比如目前),财政刺激不仅导致当期的产出上升,甚至可以通过减少结构性失业而导致将来的产出上升和将来的税收上升。换句话说,政府现在的花费和目前的赤字可以由将来的税收增加自动弥补。上周《经济学家》杂志在讨论这篇文章时翻萨默斯20年前的旧账,当时萨默斯给克林顿出的主意是“刺激性紧缩”:减少赤字,利率趋降,有利经济增长。言下之意是萨默斯前后矛盾。其实并非如此。“刺激性紧缩”指的是“长期政策”,即从长远来看政府应当瘦身,才能使经济充满活力。而目前的建议只是在百年不遇的次贷危机后的“短期措施”以利于将经济纳入复苏的轨道。

 

 

 

作者:谢丹阳,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经济系教授,瑞安经管中心主任

 

 

全文见此:MS Word PDF
本文已发布于 凤凰财经谢丹阳专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