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明说】让学籍互转赋能教育立交桥构建

让综合高中学籍互转赋能教育立交桥构建
刘文明
新学年伊始,广州首批综合高中试点学校的学籍互转工作落下帷幕:一番互转后,有的学生从普通高中转入中职学校,确定了专注技能发展的新目标;有的从中职学校调入普通高中,锚定了学术课堂新探索。(9月17日《广州日报》)
以唯分数论和“一考定学路”的老眼光看,无论是考到了普通高中还是考进了中职学校,都得老老实实按部就班的遵照各自培养体系,分别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条赛道上互不交叉平行向前。但在新形势下,发达地区的广州,敢于突破体制机制,勇敢迈出了创新实践第一步,实在可喜可贺,值得期待。
纵观发达国家,普职教育无障碍互通早已形成成熟体系。比如德国“双元制”体系下,中学阶段学生可自由选择普通文理中学或职业预科学校,两类学校课程学分互通:职业预校学生补修普通课程即可获得大学入学资格,普通中学学生也能无缝转入职业教育参与企业实践。美国综合高中模式更是打破普职界限,让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并行,学生选修学分计入毕业要求,可据此随便申请高校。
从学生个体成长规律来看,学籍互转凸显了对青少年志趣认知动态发展现实规律的尊重。中学阶段是学生自我探索认知的关键期。在此期间,他们对未来规划不断清晰修正。实际上,不排除就有不少这样的学生:初入普通高中时,立志通过高考在某方向深造,但在参与职业体验课后,慢慢发现与某项职业技术技能一拍即合,兴趣浓厚,学起来、钻研起来劲头盎然,乐在其中;也有在中职教育赛道的学生,读着读着发现自己手脚未必灵活,技术技能学习并非强项,最后发现自己还是擅长于逻辑思维和学术学习。
受惠于学籍互转政策,更多学生通过及时总结自我、调整方向,在试读试错与适配调节中找到合适自己的成长路径,这既是对个体成长权的尊重,更为生涯发展筑牢根基。所以,从更深层次上讲,学籍互转是践行“以人为本”办学理念、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切实实践。对学生和家长乃至学校老师来说,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从来不是“一刀切”的标准化培养,而是能缓解家庭焦虑、满足学生需求的个性化适配选择。
不可否认在早先阶段,因为制度设计以及职业教育没有职教本科、硕士的“天花板”限制,导致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怀有“低人一等”的刻板印象,因此会把职业教育列为“次优选择”。而此番学籍互转试点,探索出了广州特色的破局样本:转入中职的学生仍可通过职教高考升入本科大学,进入普高的学生也能选修职业课程提升技能。这种转变必将促成学生和家长的升学选择考量由分数起点向“兴趣”能力逻辑起点转变。这才是教育回归呼应个体成长规律、“以人为本”本质的体现,才会让“教育选择无优劣”的理念真正走进家庭,成为人民信任教育的生动支撑,为个人发展与国家人才培养搭建起畅通桥梁。
当然,构建完善的学籍互转机制,还需在试点基础上不断总结摸索,比如,建立统一的普职课程标准与学分认定体系,加强中职学校文化课师资建设,加大普通学校的实训设施投入,加强整个学校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实施工作,进而让“转学籍”与“适学业”“适性格”“适发展”同步推进。
条条大路通罗马。教育的真谛,在于激发每个生命都能准确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从国外成熟经验到广州本土实践,综合高中的学籍互转正逐渐推倒密不透风的教育“藩篱”。当更多地方借鉴实施这一模式,让教育立交桥真正四通八达,我们必定能培养出更多既契合国家需求、个人兴趣特点,又符合个人价值追求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赋能。这样的教育,才可以称作是高质量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